兔儿牡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谈王雪涛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那里能治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王雪涛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小写意花鸟画家,他笔下的牡丹作品更是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我知道王雪涛的大名是在新华书店卖的一本挂历上,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的《中国画当代名家挂历》,上面印刷的作品全都是当时全国有名的大家,如李可染、吴作人、黄胄、董寿平、潘天寿、刘旦宅、程十发,其中有王雪涛先生的荷花和牡丹。我学画是从于非闇写的《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开始的,所以对王雪涛挂历中所画的那幅牡丹特别喜爱,形神兼备、艳而不俗,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王雪涛先生在创作中

说到画牡丹,我觉得有必要追述一下我国牡丹文化的历史。牡丹在我国有着悠久栽培、观赏的历史,如果按其以诗的形式出现计算,到如今已有多年。“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便是《诗经·郑风·溱洧》中描写牡丹的诗句,诗中虽然写的是芍药,但那时牡丹和芍药是不分的,后来的人们便把木芍药称为牡丹,草芍药称为芍药,一直流传至今。

《神农本草经》中写道:“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从这则记载中,我们得知牡丹最早被人们当成一味中草药,后来才将它培植成为观赏名花。周师厚的《洛阳花本记》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凡栽牡丹不宜太深,深则根不行,而花不发旺,以疮口齐土而为好。”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对于牡丹的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

牡丹有很多名贵的品种,据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的记载就已在二十多种,如姚黄、豆绿、赵粉、魏紫、二乔、牡丹红等;《西阳杂俎》记载:“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香气袭人”;《剧谈录》中:“慈恩寺浴堂院有花两丛,每开五六百朵,繁艳芬馥、绝少伦比。”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牡丹的喜爱,上至宫中庭院、下到民间府邸久已蔚然成风。

宋代佚名《牡丹图》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喜把牡丹作为自己的描写对象,“一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看”、“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这些都是古代文人赞美牡丹的诗句,口口相传、经久不衰。

以绘画形式来描写牡丹的作品同样数不胜数,如唐代边鸾的《牡丹白娴图》,五代滕昌佑的《牡丹奇石图》、徐熙的《玉堂富贵》、黄筌的《牡丹图》,宋代赵昌的《岁朝清供图》、徐崇思的《牡丹蝴蝶图》、佚名的《牡丹图》,元代钱选的《牡丹册页》、沈孟坚的《蝴蝶牡丹图》、陈琳的《牡丹图轴》,明代沈周的《墨牡丹》、徐渭的《水墨牡丹图》,清代徐扬的《牡丹山鹧图轴》、恽寿平的《牡丹册页》,近现代画家陈之佛的《牡丹富贵图》、于非闇的《碟影牡丹图》、俞致贞的《国色天香图》、陈半丁的《红牡丹图轴》、王雪涛的《清供图》、齐白石的《天香图》等,都是历代为牡丹传神写照的传世佳作。

下面这幅《牡丹图》是王雪涛所画的一幅作品,墨叶红花,两梗三枝,三个花冠;两朵盛开、一朵半开,两只蝴蝶占据左上角位置;整幅作品构图均衡、墨色苍润、用笔酣畅、春意盎然。

王雪涛《牡丹图》

在画法上,王雪涛先生以大白云笔蘸白粉、洋红,笔尖蘸胭脂,用点厾法画牡丹花的花冠,由里而外,层层点出,画时兼顾花的结构及花瓣与花瓣之间的变化;他先画全开的花冠,内浅外深,大胆落笔、小心收拾,既求形似、更求神似;全开花冠画完之后,另行起笔在左下方再画一朵侧开下垂花冠,画法如前;因下垂花冠为半侧之状,所以雪涛先生以笔蘸石绿,笔尖蘸胭脂点出花萼,表现出萼与枝的鲜嫩质感,用笔利爽、十分生动。

王雪涛《牡丹图》局部

王雪涛先生然后根据画面花冠的位置生枝布叶,他用笔蘸浓淡墨先画出花冠周围的三、四组叶片,有聚有散、浓淡相宜;枝干之间的穿插、叶柄之间的照应都十分灵动舒展;他以浓墨画出画面下方的新枝、老干,趁势画出周围叶片,用颜色画出一个向上的半开花朵;这时叶片上的水分已半干,他便以浓墨勾出叶上的叶筋,勾时注意用笔的正侧、轻重、快慢,以表现叶的正仰翻侧变化。

最后雪涛先生以白粉调藤黄点出牡丹花的花蕊,在画面左上方画一大一小两只蝴蝶,右下角落款钤印,一幅表现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的作品就完成了。

王雪涛《牡丹图》局部

这样一幅牡丹图,据雪涛先生的弟子金默如讲,一般半小时就可画完。这种速度对于常人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神话,但是这种神话背后却包含着王雪涛先生无数辛劳和汗水。

在传统的中国画中,牡丹的画法大致可分为工笔和写意,在写意之中又分为大写意和小写意。王雪涛先生的牡丹属于小写意画法,这就要求画家不但要表现出对象的形态,而且要表现对象的精神。黄宾虹在《宾虹画语录》中写道:“唯绝似与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求画家笔下的作品要达到“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境界”。这种意象之美不仅是画家的心性和情感,更是客观事物与画家内心世界高度的契合与统一,是对客观世界的升华和超越。为了完成这种升华和超越,雪涛先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素描速写技法,对牡丹作近距离的观察写生,画了大量的牡丹速写稿,回到画室之后又将它们整理成白描。久而久之,牡丹的结构、形态、老干、新枝、花萼、嫩叶以及牡丹在风、晴、雨、露中的变化,都深深地装在他的脑海里,画时便能做到胸有成竹、笔随意到、出神入化。

下面这幅《墨牡丹》可以说是王雪涛先生牡丹作品中的精品,为纸本设色,纵42厘米,横29厘米,虽然尺幅不大,用笔用墨却十分精妙。整幅作品以浓淡墨完成,仅在花蕊、嫩芽处用了少许石青和朱砂随意勾点,逸笔草草便妙趣横生、超以象外,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王雪涛《墨牡丹》王雪涛《墨牡丹》局部王雪涛《墨牡丹》局部

王雪涛先生一生画了大量以牡丹为表现对象的作品,如《研姿》、《清供图》、《牡丹奇石图》、《大富贵亦寿考》、《岁朝清供图》、《蝴蝶牡丹图》、《风华正茂》……不一而足,可谓硕果累累。

为何王雪涛先生笔下的牡丹能够做到雅俗共赏、出神入化?

一、缘于他对传统绘画的传承

王雪涛先生年12月出生于河北成安,名庭钧,字晓封,号迟园,后齐白石为其改名为雪涛。年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后转入国画系,直接受教于陈师曾、萧谦中、汤定之、王梦白,其中受王梦白影响最深。在名师的传授下,加上自己的喜爱,使他画技大进。他不但学习老师传授的课程内容,将兴趣爱好一头扎进传统绘画的学习之中,上至唐宋院体工笔花鸟的勾勒设色,下至陈淳、徐渭、八大山人的水墨大写意,均是其研究的对象,他广吸博取、融会贯通。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着以牡丹为表现对象的悠久历史,据《刘宾客嘉话录》中:“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子华北齐人,则知牡丹久矣”的记载,可以说明北齐时的杨子华,就曾是一位以牡丹为表现对象的丹青妙手。唐宋时期以牡丹入画者就更多,如边鸾、刁光胤、滕昌佑、黄筌、黄居寀、徐熙、赵昌、崔白、林椿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元明清三代画牡丹的高手更是如雨后春笋,钱选、王渊、张中、陈琳、赵孟、沈周、文征明、唐寅、徐渭、恽寿平、石涛、李鱓、郎世宁、余穉、任伯年、吴昌硕等,各施巧技、独具风貌。

王雪涛先生求学的年代,京城书市甚多,他经常出没书市,阅读有关传统绘画方面的书籍,如遇故宫文华殿藏品展览,便前去观摹古画,有时看到称心的作品,就借回来悉心临习。一来二去便从古画的临习中,熟知很多宝贵的传统技法,把书本上的理论与具体的画法技巧有机地联系到一起。我们从他大量写生册页及创作的作品中,均可见其对传统技法传承的研习之道。齐白石大师曾在雪涛先生摹白阳山人卷上题写道:“前朝白阳山人长于花草,一时名振后人,师之者众,皆能栩栩自许,得其笔姿秀雅者,唯吾贤。”由此可见雪涛先生在传统绘画学习中所取得的成就,已得到大师齐白石的肯定,作为这一点实在十分难得。

王雪涛《红牡丹》

二、缘于他对传统绘画技法的创新

在中国画的创作实践中,对于传统继承的主要目的在于创新,开自家面目,对此王雪涛在北平艺专的学习中就已经了然于胸。他才思敏捷而又博学多识,在广取传统画法之长的同时,他大胆地将西画的理论、造型、色彩等技巧,融入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之中,他主张:“师法造化而抒己之情,物我一体,学先人为我所用,不断创新”,强调画法的“工写结合,虚实结合。”所以他笔下的牡丹有时是以墨破色,有时是以色破墨;牡丹的叶子有时全以墨画,有时则又全以色画,因意而变,色彩艳丽、典雅高贵、千姿百态、生机勃勃。

中国画十分讲究气脉、韵致,气脉之开合、气韵之流转是一幅作品成败的关键,对此古人及前辈各有所执。王雪涛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章法布局概括为:“引、伸、堵、泄、回”五字真诀。他不但以此作为自己创作的指导,还以此点评很多古人、今人及西画作品,深入浅出、幻化无穷,足见其在创新上的独到之处。

观王雪涛先生笔下的牡丹,总让人感觉栩栩如生,这与他对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的把握有着紧密的关系。很多人认为写意者不求形似,只求笔墨的潇洒与情感的宣泄,对此雪涛先生不以为然。他在研究陈淳、徐渭的泼墨大写意传统画法时,就明确的指出“泼墨”不是“泼”,而是“破”,以其多年的实践,简洁地将千百年来人们所难理清的“泼墨”一派画法,做了准确而又生动地诠释。他指出:“写意是画家对现实观察的高度提炼和概括,而并非不尊重对象、习性、特点的胡写乱画,写意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绘画的精神”,它是中国画造型艺术中以情达意的主旨表述!

王雪涛《蝴蝶牡丹图》

三、缘于他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中国传统花鸟画是以表现自然界的花鸟为对象,借以体现大自然的生命力及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从而给人以健康向上的艺术享受。因为它所表现的是大自然,所以培养对自然界花鸟、鱼虫的观察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这样认为,王雪涛先生是一位大自然的崇拜者及热爱者,他信仰自然界中无比神奇的魅力,他说:“我小时候就生活在农村,对自然界中的一情一景十分偏好,幼时养成的观察和写生的习惯,对我一直影响很大,要认真地了解物象的结构、特点、习性和生活规律,画时才能做到心手相应。”这段话明确地表述了雪涛先生对大自然的那份情感,以及它与画者的关系,不注意观察生活、了解熟悉生活的人,就无法进行有效地创作。

针对在创作中单纯注重笔墨技巧的观点,王雪涛先生提出:“花鸟画创作的源泉是大自然中生动的花花草草、飞禽走兽、游鱼昆虫,而不是他人的笔墨,笔墨的提炼和概括也是源于对自然生活的观察和体验”的论述,直接将创作引向对自然生活的体验之中。

王雪涛《岁朝图》

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这是画家所共知的一个问题,王雪涛特别强调在生活体验中要训练敏锐的观察力。他说:“大自然中的奇花异草、飞禽虫鱼是有生命的,写生不是画虫鸟、植物的标本,不但要能准确地刻画对象,而且还要表现和捕捉对象的瞬间动态。”所以雪涛先生观察生活的诀窍是“眼看、心记”,他将牡丹的瞬间变化,通过认真观察后的形象印在脑海里,提炼出自己意象中的牡丹,待画时便幻化于笔端,使其跃然纸上。

王雪涛先生认为:“花鸟画和其他画一样,讲究画理、画情、画趣,一幅作品能否打动人,主要是看你画中有无情趣可打动人心?”为了做到这一点,雪涛先生通常将别人不大注意的地方,以一种偶然的机趣表现出来,呈现于观众面前,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他在观察牡丹的生长习性时常常早起,哪怕刮风下雨从不放过,他说这样可以观察牡丹在风、晴、雨、露中的变化,避免机械地表现对象。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雪涛先生为了将牡丹画好,的确下了一番扎实的苦功,使其作品摆脱了古代花鸟画僵化的程式,呈现出清新艳丽、雅俗共赏的新风!

王雪涛《牡丹图》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以上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赞美牡丹的一首诗,我认为“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一联,用来形容王雪涛笔下的牡丹是最贴切不过。雪涛先生笔下的牡丹无论是姹紫嫣红的彩色牡丹,还是清新雅逸的水墨牡丹;无论是泼墨挥洒还是点厾勾勒,都将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出神入化、呼之欲出!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他绕开老师齐白石的画路,通过创新变法画出了自己的牡丹面貌,立刻得到业内行家及社会各界爱好者的赞誉,报刊、杂志、年画、挂历,到处都可见到王雪涛笔下的牡丹作品,求其真品者更是络绎不绝,一时间洛阳纸贵、名噪一时!

王雪涛先生和他的牡丹作品,以一种高尚的人格精神,演绎了牡丹文化的核心价值,功成不居、超以象外,令人神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