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牡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马秀珍的剪纸艺术 [复制链接]

1#

来源:华声在线作者:李建荣

相濡以沫

这一位民间艺人,身材宽胖,敦实,脸盘方大,皮肤黝黑,眼睛小而尖锐,盘腿凝神而坐,矜持庄严中一股令人敬畏的神巫之气迎面袭来。很多次,我都感到这是一个从数千年文明长河的源头坐船而来的神婆,手握一把剪刀,剪得天地花花绿绿……当你接近她,赞美她的剪纸时,她羞谦地一笑,你又觉得她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菩萨——这个人叫马秀珍,年生,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什社乡文安村人。她剪纸50余年,剪出的作品不计其数,在省、市展出余幅,许多作品被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友人收藏。其中《十二生肖》获“中国.庆阳香包民俗艺术节”一等奖,《莲生贵子》获海峡两岸庆回归香港民俗艺术展优秀奖。马秀珍人格高尚,剪艺高超,在庆阳市颇受人们尊敬。《中华手工》《民俗研究》多家报刊、杂志介绍她,中国民俗学会命名她为“中国民间剪纸大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为她题词“裁剪万象,融贯古今”。

马秀珍的人生就像剪刀柄一样弯弯曲曲,像剪刀刃一样充满了选择。她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人间万象,也剪出了一位农民艺术家的艰难人生。 一、艺术传承我们去马秀珍家的时候,她已经和老伴从沟边的窑洞里搬到了塬上。三间砖瓦房,一间灶房,比平常的民房显得窄小局促。没有院墙,门前是碾麦场。一进门,迎面摆着一只老式的漆柜,墙上贴着各类证书,挂着镶满了合影的镜框。被褥和生活用具简简单单,土炕上堆着没剪完的剪纸。她一边递茶,一边向我们讲述着自己几十年的剪纸生涯——小时候过年,家家都要剪几张窗花,图个喜庆。 

老式漆花柜

看到花啊草啊的,我心里爱得不得了,就偷着剪。当时父亲在红区当兵,母亲纺纱换棉花。我一边帮着她拐线,一边剪。有时想着剪纸,忘了拐,或者拐乱了,母亲就用笤帚打我。有一次,我把拐乱的线塞进老鼠窝,结果被老鼠拉了出来,被母亲劈头盖脸地打了一顿。我15岁结婚,17岁当民兵连长。白天忙,只能在晚上剪,但婆婆不给清油点灯,还把我的口粮从每月28斤克扣到8、9斤。饿得实在不行,我就去华亭煤矿炼钢铁。“文革”了,“破四旧,立四新”,剪纸属于“四旧”,是“牛*蛇神”。婆家人怕我一直剪下去连累他们,就坚决反对,最后闹到男人提出假离婚。谁知道这一离成了真的!

铜铃

年,我在水利工地上和他(现在的老伴)认识,后来结了婚。他家是做小手工的,他也是唱戏出身,支持我,理解我,我跟他学了不少手工制作的手艺。那时候农活忙,白天没空,只能在晚上剪。家里穷,清油贵,想剪纸想得不得了,又怕老人骂,就用砖头在炕角垒了一间一尺大小的“房子”,把灯藏进去,把白天看到的和想到的偷偷剪下来…… 

现在好了,政府支持,大家都喜爱,我却老了。我要好好剪,要文武双全,因为我是受过打击的……

铜锁

马秀珍拿出几样珍藏的东西给我们看。其中很特别的一个是颇为原始的玉石饰坠,形如桑叶,上面阴刻出叶脉,这让我想起西峰端午节蚕吃桑叶的荷包。还有一个是铜质的铃铛,狮子头模样。两样东西都是从沟边地里挖出来的铜铃,马秀珍剪的狮子跟这铜铃、跟她公公生前亲手打造的狮子铜锁造型一脉相承,一眼就可看出文化渊源。

催筒

马秀珍不仅剪纸,还画农民画,做面花、纸花、香包、枕顶儿、鞋垫儿、灯笼等。她做的面花形象、逼真,花样儿多,活灵活现,在村上很有名,常有人来预定。她的纸花制作工艺很巧妙,她现在还留着一副工具,叫催筒,是由一个镂成圆洞的长方形套筒和一个打磨得很光滑的圆木棒组成。制作时先把纸缠在木棒上,用麻绳均匀地勒住,把木棒轻轻插进套筒的圆洞,用力一推,取出来,纸上就有了自然流畅的花纹,然后把纸的两头粘捏在一起,一个漂亮的花瓣就做成了。受她的影响,女儿、儿媳都会剪纸。女婿也是位画师,是她在文化站时认识的学徒。马秀珍的手艺远近闻名,有徒弟数百人,是文安村的领头人。

狮子

二、艺术特点 马秀珍老人的剪纸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点。(一)向多种艺术形式学习——题材广泛马秀珍的家里,有几十个大小不一的盒盒袋袋,里面装着几十年来保存的各种剪纸资料;有摆放整齐的来自各种报刊、杂志和书本上的图案以及她的草稿;有发黄或崭新的老年画、小人书,甚至卡通画;还有几片花纹不一、颜色不一的炕围纸。她的收集和学习都很仔细,很全面。

人首蛇尾图

她善于汲取别人的剪纸经验、图案样式。为此,她还和人发生过纠纷。一次,她看到乡文化站下发的临乡一个优秀剪手的图样,就拿给孩子们看,让他们学习人家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孩子们就临摹了几幅,结果传言她抄袭。对此,她很生气,说:“拿来就是为了学人家的,要么要它做啥?”她的观念就这样谦虚,开放,学别人之长,为自己所用。草木虫鱼、花鸟行云,她都能很仔细地观察,如果有感触,就用随身所带的笔画下来,回家后剪出来。她把蝴蝶捉住夹在书里面作为图案设计的参考。她不止一次捉鸟雀,把它们的羽毛拨开,观察颜色、形状和排列规律。她说:“每样东西都长得不一样,你得把它们不一样的地方剪出来。”或剪取劳动的场景,或剪取生活的瞬间,或剪取物象的有趣动态,她的剪纸形象性都很强。她的剪纸有不少传统历史题材。《剡子鹿乳》说的是古代一位叫剡子的青年心地善良对父母非常孝敬,父母双目失明,他便携父母住进深山清泉边养病。一天清晨剡子披鹿皮衣去泉边汲水被进山打猎的国王误伤心脏而死……马秀珍剪的剡子形象,鹿伏人背,构思奇妙。 

《剡子鹿乳》草图

(二)受身世和时代影响——革命情怀

老虎

马秀珍的父亲是一个老八路。国民*马家*打过来时大*东撤,就把她寄养在华池县豹子川一个农民家里。因为她当时穿着一身灰布衣裳被国民*抓去严刑拷打,险些被折磨死。乡亲们把她从红区带过来的被褥掩藏了,用几块大洋把她赎回,几经周折她才回到老家。她说:“那时候父亲背着我,子弹在头上飞……我是从死人堆里爬过来的。”也正因为从小受了这些进步思想的熏陶和感染,使她在以后的岁月里一直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热情:入共青团,17岁当多人的连长,带动青年人剪纸,炼钢铁,画农民画,参加突击队……这种热情也表现在她的作品中。譬如她爱剪马恩列斯像,爱剪毛主席去安源。她的家里有不少这样的剪纸作品,形象逼真,剪法老辣,令人肃然起敬。她一一指着头像,念着领袖的名字,言语之间满含感情。

(三)原生态的艺术遗存——朴拙柔丽马秀珍的剪纸手法自由,形态生动,内容多是动物和花卉。其植物剪纸样式繁多,剪法流畅,不拘一格,疏密也调配得很和谐,带有一种天然的美。问她为什么剪得这么传神时,她说自己从小爱花草,经常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久而久之,就把这些花草的样子装进了心里,剪的时候手就随着意念走,很轻松。一片叶子,一个花瓣,一根细枝,都在她的手上焕发着大自然的灵气。她的许多剪纸底样、鞋垫线描、枕顶线描都非常好,整理出来就是一本农村妇女非常欢迎的民间美术资料。

小鸡捉蝎

动物剪纸也有特色。一只羊,一头牛,一对喜鹊,一只猴子,一头狼……有的憨态可掬,有的变形夸张,惹人爱恋,具有人格化特征,传达出一个普通农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对丰收的渴望,对大自然神秘力量的猜想。她有的剪纸有着浓厚的图腾崇拜成分。如《虎头》,构图上只选取头部和前肢,像原始陶画,对称和谐。这幅剪纸既是平面的,也是立体的。粗朗的线条勾勒出老虎额前醒目的“王”字,但没有暴戾和凶恶,神情可爱,生气勃勃,似乎与人对望,又似乎在保护着家园——老虎在她的剪刀下成了一个尊贵的神。狮子也是剪其正面头像,略其身体,把尾巴剪到了头顶上。她说:“这就是有头有尾嘛!”蛇在人们观念中人见人怕,但在她的剪下却是一个温顺、可爱又慈眉善目的形象。马秀珍本人的属相是蛇,她喜爱蛇,也爱剪蛇。一次一条蛇钻进了她的针线盒,她养了几天后才烧黄裱纸送走了。她说蛇是可爱的,有灵性,浑身都是宝。她的一幅剪纸作品就是把一男一女的下半身剪成交缠的蛇尾,而上身是人,像伏羲和女娲的蛇身人首图一样,充满了一种人种繁衍的图腾崇拜意识。她说:“花花就要花嘛。”

虎头

马秀珍的剪纸既朴拙又灵动,粗犷中含有细腻,圆润华美,稚趣盎然,饱满的骨感,流畅的线条,融汇出一股华艳真率的柔美之气。我想,失掉这股味就不是马秀珍的剪纸了。三、剪纸过程 马秀珍向我们展示了她剪纸的种种方法——

马秀珍在画牡丹

画:马秀珍老人的画功在方圆是出了名的,甚至连写了一辈子毛笔字的老先生也夸她了不得。她弯下身,伏在那只老花柜上,运笔自如、轻快,毛笔随着半悬的手腕灵活地在黑色玻璃上游动着,笔底紧跟着就出现一个又一个花瓣或叶子,最后构成一个完整的白牡丹:叶脉舒展,花瓣层叠,主次分明,向背有致。粗看线条流畅,圆活,衔接自然,细看线走曲笔而遒劲有力,不是一天一年的功力所能达到的。她的许多图样就是这样自己设计,自己画出来的。难怪她的剪纸有国画味,这与她的手上功夫是分不开的。

描:遇到好的图式,马秀珍就亲自动手描下来,反复琢磨布局和构图的优缺点,但能有所翻新,创造。她也从不拘泥于哪家哪派,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有特点的都拿来学习。她的图样有烟熏的,有描在塑料纸上的,有用复写纸复写的,有用针扎的,有勾在透明的玻璃上的……整整一个剪纸工艺发展史。正是这种观念,才使得她的图式和花式繁多,风格多样。

凤凰草图

剪:更多的时候,她是不画图样,直接剪。一手握纸,一手轻巧地上下翻飞,只听见剪刀嚓嚓响,纸屑纷纷落下来。几分钟后,红纸被轻轻分开,一幅花草茂密,人物活灵活现的剪纸就成了。她反复说自己最不爱照着图样剪,那样受约束,心里想啥就剪啥,自由,舒坦,剪出来的好看,自己也爱。她随手剪的许多动物,神态各异,有动有静,活了一般。这是她长年累月观察、磨练的结果。熏:开剪之前,先把纸样敷在纸上用油灯熏黑,熏均匀,然后去掉纸样,反白的图就出来了。复制放大样子都要这样熏。熏出的样子也可以独立欣赏,有水墨画一样的效果,黑白对比,质感强烈。这种熏样与剪好的红色作品相比,显得新颖别致,像夜晚月下活动的草木人物,有剪影般的朦胧美。

刻:刻是一种时新的剪纸方法。本来马秀珍反对,但看到别人这样做速度快,她也采用了。纸匠本就善刻,她一用蜡盘反而比别人熟练。对于握剪刀大半辈子的她来说也照样得心应手。马秀珍不是执拗地用一种方法剪纸,哪个地方用哪种方法最具有表现力就用哪种方法。她说:“长线条的剪,短的刻;大的地方剪,短的刻,看情况而定……”其实,三年前我去拜访她,她只是剪,是不刻的。那时的东西少而且好,“研究者”不断地来,慢慢拿完了。 四、剪刃上的选择 一个贫穷的农民艺术家,首先要面对的是生计。前多年,她和老伴承包了沟地,种了棵桑树,多槐树,0多杨树,多杏树,还养兔,养蚕,想摆脱贫穷,但全被人糟蹋了,还欠了国家四万多元贷款。于是,她想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去还债。但随着刻纸的泛滥,电脑科技在剪纸上的应用,她和许多艺术家花费了许多心血和精力创作的作品被剽窃,被复印,反以高于他们作品本身许多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愤怒、无奈和彷徨撕扯着她的心。该怎么走?她一次次问自己。她和常人一样,想以自己独到的艺术作品去获得人们的赞赏,社会的认可,也更想通过艺术劳动获得最低的生活保障,最后她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也采用刻的手法。但是,只要一有空,她也剪些自己喜爱的动物和花卉。她就这样在追求中痛苦着,在贫困线上挣扎着,但她没有被贫困和痛苦压垮,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她说:“等我挣些钱把欠国家的帐还上,再剪自己喜爱的东西。等哪一天我快死了,我就把博物馆的人请来,把我剪的东西全送给他们。(本文与窦万儒合作撰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