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地方治疗白癜风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50601/x6vj9az.html中国是蚕丝的故乡,也是丝织刺绣的发源地。桑麻的种植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晚期,到了商代,丝织工艺开始有了广泛的发展。及至汉唐时期,桑麻的种植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几乎每家每户都会种植,甚至能纺能织也能绣。一般人的衣物多是葛麻织品,的丝织品除供贵族享用外,还销往朝鲜、印度、被斯、罗马。
织绣是我国传统的民族工艺之一,它是用丝、绒、棉等各种彩色线,在绸缎、布帛等材料上,用一根细小的钢针,上下进行穿刺,从而构成各种优美的图案、花纹或文字。中国织绣工艺的品种花样繁多,主要有刺绣、织锦、缂丝、抽纱、花边、绒绣、机绣、绣衣、绣鞋、珠绣、地毯、手工编结等。
我国织绣的历史源远流长,根据考古发现,在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六千年的仰韶文化、距今五千年的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新石器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织布的原始工具,也发现了麻的织物残片。这说明,早在那个时候,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了原始的织造生产。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好好介绍一下中国织绣的发展历史。
秦汉时期: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并且建立了各项制度,其中一项就包括衣冠服制度,在这段时期值织绣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西汉建国以后,汉承秦制,这一制度也得到了较好的保留,而且汉初还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地主统治阶级地位得到巩固,追求奢靡生活的欲望日益强烈,加上与邻国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增强,使得以丝绸为契机的织绣也得到更广泛和更深入的发展。特别是汉代的丝绸贸易,丝绸大量出使西方各国,并在上层社会刮起了一股中国丝绸风,这使得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从此确立了自己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而汉代织绣上的花纹图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内容多为祥禽瑞兽、吉祥图形和几何图案,组织复杂,花纹奇丽。在织造技术上,主要有彩绘和印花两种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朝代更迭很快,文化发展很繁荣,各种文化和思想齐头并进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织锦,以四川生产的蜀锦为,关于蜀锦出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事频繁,大量人口南迁,中原先进的纺织技术也随之传入南方,自此带动了南方纺织业的大发展。而且魏晋南北朝的缫纺技术大体上沿袭了秦汉以来的一些基本操作,它的织绣纹样,也是在继承汉代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它改变了汉代云纹高低起伏的不规则变化的格式,构成了有规则的被状骨架,形成几何分割线,更加样式化。
隋唐时期: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分裂局面,社会手工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隋唐的织绣工艺十分发达。封建中央朝设有织染署专门管理生产,分工很细。民间的织绣生产几乎遍及全国,而且产量很大。
隋唐织绣工艺努力追求华丽的色彩效果。丝织的品种很多,而以织锦最,一般称为“唐锦”。它是用纬线起花,用二层或三层经线夹纬的织法,形成一种经畦纹组织。因此,区别于唐代以前汉魏六朝运用经线起花的传统织法,称汉锦为“经锦”,称唐锦为“纬锦”。纬锦的优点是能织出复杂的装饰花纹和华丽的色彩效果,加以唐锦在传统的图案花纹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的装饰纹样,所以它具有清新、华美、富丽的艺术风格,唐锦的装饰花纹有:联珠纹、团窠纹、对称纹、散花纹等。
唐代刺绣向着更精致的方向发展,因为它的基础太普遍、太深厚了。在男耕女织的社会环境下,千千万万的女孩子都要学习女红,都要掌握刺绣。如此一来,那些住在深宅大院的有钱人家的们,刺绣便成为她们消遣、养性和从事精神创造的活动,渐渐形成了“闺绣”。唐代织锦从经锦变为纬锦,其基本组成、纹样内容及造型配色都让人耳目一新。
元宋时期:元代的织绣工艺,丝织、毛织、棉织都得到一定的发展。丝织中以织金为特色。元代统治者喜欢用金,“无不以金彩相尚”,所以织金成为生活所需的一种时尚。金锦的花纹有团龙、团凤、宝相花、龟背纹、回纹等。毛织在元代也得到特殊发展,这是由于适应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需要,多作为地毯、床褥、马鞍、鞋帽等。毛织以宁夏与和林为主要产地,棉织是在元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工艺。我国古代无棉,引入后称为“吉贝”,最早只种植在西北和西南一带。元代在我国广大地区得到推广,棉纺织工艺家黄道婆作出了的贡献。当时松江一带生产的“乌泥径被”,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产品。
宋代的丝织,在唐代的传统生产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宋代的织锦具有时代特色,称为宋锦。其特点是采用小朵花,规矩纹,有变化多样的八达晕、龟背纹、锁子纹、万字流水等,组织规则严整,色调沉静典雅。宋锦除作为服饰、赏赐及经济贸易外,还作为装裱书画的特用材料,为书画家所乐用。
在丝织物中,缂丝是一种新兴的丝织品。缂丝有多种名称,如刻丝、克丝、兢丝等。缂丝主要是织作绘画或书法,反映丝织工艺由实用向欣赏方面转化。宋代缂丝的主要产地,北宋时在河北定州,南宋时以云间(今上海)为中心,名家辈出。宋代的刺绣针法精细,用色典雅,它也和缂丝一样,向欣赏品发展,成为后来的画绣。宋代刺绣由绣院组织生产管理,民间刺绣亦发达,并可作为商品。
明清时代:明代的织绣工艺得到了较大发展。全国有江南、山西、四川、闽广等四个丝织产区,而以江南为主要产地。
明朝的织锦具有时代特色,被称为明锦。明锦有三类主要的品种,即库缎、织金银、妆花。库缎系本色花,具有光柔的特点;织金银则是在织锦中织进金线或银线,高雅华贵,而最精巧的则是妆花,它用过管的织法,即每一花朵均用不同的色线,边织边绕,色彩多,花朵大,具有富丽辉煌的艺术效果。明锦的图案组织有团花、折枝、缠枝、几何纹等。缠枝是明锦的主要组织,具有时代特点。明锦花纹丰富多彩,有云龙凤鹤、花草鸟蝶、吉祥锦纹等,其造型古朴大方,富于程式化的装饰美。
刺绣工艺中以“顾绣’最为有名。“顾绣”又称“露香园顾绣”。它起源于明代松江地区的顾氏家族。明代嘉靖年间,松江府的进士顾名世,晚年在上海建了一座林园居住,取名“露香园”。顾氏后裔精于刺绣,绣品精美典雅,技法独到,常用于家中陈设和馈赠亲友,因此称之为“顾绣”。“顾绣’素来享有“画绣”的美誉,是中国织绣工艺中的奇葩。
清代织绣品主要产自清宫内务府管辖的江宁、苏州、杭州三大织造(统称江南三织造),它利用江南盛产的上等好丝及熟练的技工,在内务府织造局精心的设计和监督下,织造成各种供皇帝和后妃享用的织绣品。此外,全国各地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织绣珍品也源源不断地进贡给宫廷。这些织绣品代表了当时绣品工艺的水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织绣文物,无论在数量、品种、花色、艺术上都是无以伦比的,为研究我国的织绣历史、工艺和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清代的织绣生产,在前代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而且还不断创新。以绣工而言,清代除继承明代传统技法之外,还增加了钉线、打子、穿珠等品种。顾绣、湘绣、苏绣、粵绣誉满天下。织工方面,清代注意适应服饰要求,如将一组图案织造在一件衣服的彩缎或漳绒上,经过裁制便可直接成衣,省去了许多绘刻刺绣的工序,装饰纹样也新颖别致,一般的小型作坊,就能染出几百种颜色。
清代的丝织工艺在设计和织造方面,大都紧密配合了服饰的要求,丝织图案已逐渐趋向于写生。织造者往往大胆而新颖地在短袄上只安排一丛花,或者一株牡丹,从衣服下襟一直伸展到袖子上,使气势显得十分自由豪放,人们还可以在伦敦博物院里看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绅士的时髦上装,正是中国的杭绸衬衫和江南紫花布裤子。清代官营织造的纺织品,以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较为出色。其中的仿古织物工细胜于前朝,一些织物的艺术花卉纹样吸收了欧洲罗可可和日本倭式小卷草等国外风格的长处。
清代中后期,官营织造日趋衰退,民间织品仍然在不断发展,还出现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品种。清代织物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殿蹦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的题材,色彩鲜艳复杂,图案纤细繁缛,层饮丰富。
中国传统织绣纹样,从出现那天起,就闪烁出绚丽耀眼的艺术光芒,经过世代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更显示出迷人的风采,它和传统的陶瓷纹样、铜器纹样、玉雕纹样、建筑纹样等既一脉相承,又自出机杼,别开生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丝绸文化和织绣文化连续的统一,都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中国古老的丝绸业为中华民族文化织绣了光辉的篇章,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中国是世界上能够生产丝绸的国家,我们的祖先不但发明了丝绸,并将其使用在服饰上、文化礼仪上、艺术上,而且闪耀出夺目的光辉,中国古代的劳动者用秀美的织绣技术,借助丝绸把中国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这使丝绸不但在国内备受欢迎,更是充当了中华文明的“文化使者”,把古老的华夏文明带向了海外。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