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牡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浪漫的苏轼,在杭州治理西湖,在扬州罢黜花 [复制链接]

1#

下集

上集讲到了苏轼不愿意参与中央机关的*争,于是自请离京,到地方工作。他先是在密州灭了蝗虫,在徐州治理了水患,注入了浪漫气息的工作,件件干的都漂亮舒心。再次从中央下到地方时,他更加的成熟睿智,他成了北宋官场上的一股清流,带着他的豪气,他的浪漫,他的练达,把自己做成了一名不合时宜但百姓最爱的官员。而后又背着他的行囊,踏上被贬的历程。

苏轼《轼在颍州》: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说的是北宋元祐四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时,疏浚治理西湖时的情景。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描述的是苏东坡用浪漫的情怀拯救治理后的西湖。

杭州,清理淤泥治西湖

杭州是个好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是千年以前,苏轼来到杭州当老大的时候,西湖却面临着很大的危机。西湖底部的淤泥太多,面上的水草疯长,这两点让西湖处于濒临毁损的边缘。于是苏轼给皇上打报告说要治理西湖。

治理西湖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清淤。可是清出的淤泥放在哪儿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苏轼与智囊团商量之后决定,在西湖的西侧,从南到北,建一座用淤泥堆成的长堤。把西湖分为内湖和外湖。一来可以缩短从南到北绕圈儿的距离。二来可以在长堤上修桥,种柳种花又种草,让长堤变成西湖上一道新的风景线。

2、防淤。怎样解决以后还会淤的问题,办法就是种菱角。因为种菱角必须要先清掉淤泥和水草。这样既清理了泥和草,也给老百姓找了一条挣钱的路。上缴的钱还可以用于西湖的日常管理,一举几得。当然不能在所有的地方都种上菱角,因此在西湖的中间修3座小石塔,石塔内的区域不允许进行种植。这3座小塔修的精巧,后来演变成了今天的三潭映月。

苏轼用他充满浪漫情怀的想象力拯救了西湖,在这浪漫的背后,是苏轼对杭州百姓的一份仁爱之心。

一千年过去了,那条贯穿西湖南北的林荫大堤上,垂柳依依,绿茵如烟,姹紫嫣红,鸟语花香。湖内碧波如镜,桥影照水。当年东坡先生修建并取名六座小桥——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它们在用自己的古朴和美观,静静地诉说着对苏轼的追忆和思念。

春暖花开逍遥日,苏轼下放到扬州。他在扬州主政仅半年,但他倡导廉洁吏风、革除弊端,顶住压力取消了祸害百姓的面子工程万花会,争取宽免了扬州灾民的税赋和欠款。他不惧权贵,心系百姓,爱民惠民,着力为人民谋福祉。这样不合时宜的官员是百姓的最爱。

扬州,有效制止万花会

元祐七年,年3月,苏轼成为扬州的新一任父母官。一到扬州,映入他眼睑的是扬州城内万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景,其中芍药尤为最突出。红的,黄的,蓝的,白的,紫的,各色花儿争相开放,五彩缤纷,整个城市变成了花的海洋。然而,除了达官贵人们喜气洋洋、喜笑颜开以外,普通的百姓却是愁眉不展。

调查以后得知,原来扬州的芍药与洛阳的牡丹分属南北魁首,争奇斗艳,各领风骚。洛阳年年举办牡丹万花会,会上选用上好的牡丹做屏帐,梁、栋、柱、拱上悉以竹筒贮水簪花钉挂,营造出红绿荫中十万家,谁道群花如锦绣的气氛,吸引游客前来赏花。期间,人流如潮,车尘遮空,豪绅僚属们笙歌乐舞,宴集赏玩,好不热闹。

扬州受此启发,也举办芍药花会,而且规模比起洛阳的牡丹花会也毫不逊色。然而,苏轼却发现,年年举办的热闹非凡的万花会,获得享受的是有权有钱者,遭殃受罪的却是底层的老百姓。一方面,地方恶吏乘万花会之机,以催缴陈年积欠为由敲诈勒索老百姓,花农们得不到一点实惠反而又欠新债;另一方面,万花会动辙耗损十万余朵芍药花,再加上各种配套使用,动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之巨实在不敢细想。因此他决定取消扬州的万花会。

他对扬州的官员们说:今后无论谁来做官,一律不许搞万花会。不是官员不可以爱花,而是主政一方的官员不可以以乐害民。并赋写《记以乐害民》的文章,告诉扬州的父老乡亲们取消万花会的原因。尽管当时的中央领导蔡京极力施压反对,但是苏轼据理力争毫不退让,终于取消了劳民伤财,毁坏花木的万花会。此举得到了民众的拥护,被当地百姓广为传颂。

苏轼只做了6个月的扬州知州,除了取消扬州的万花会以外,他还直接上书最高领导,请求减免在瘟疫笼罩下的扬州灾民的税赋和欠款,经过他激烈的抗争,老百姓的官债被宽免了,而他本人又再次踏上被贬的征程。

现在的河北定州,有一个传承千年的、当下依然活跃在民间的、古老的地方剧种,叫做定州秧歌。它曾经只是当地的一种民间小调。年苏轼在定州当知州时,精通音律的他为其填词正曲,定名为插秧歌。从此,插秧歌在定州的男女老幼间真嗓大喊地传唱开来。年定州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定州,稻田千里尽秧歌

元佑八年,年8月,苏轼上了几份为民请命的折子后,又从中央被贬到了地方,这次是到定州去当知州,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政一把手。在这之前,他担任的是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宣传部部长兼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部长。

定州北临契丹,是宋朝的边防重镇。苏轼上任以后,经常到基层察访民情,一天,他到定州城北的农村转悠,看到这里地势低洼,沼泽连片,杂草丛生,但土地肥沃,便联想到自己的老家四川眉山盛产的水稻。心想,如果能够南稻北移,就可以把定州由贫穷变富庶。于是,他说干就干,当机立断地责成专人,到南方运来稻种,并亲自向农民传授种植和管理水稻的技术。没多久,这片荒滩便被开垦出来,变成了整齐的水田。

过了些日子,苏大人下乡巡访路过这里,听到插秧的农民在直着喉咙喊唱:蛟子咬哇蚂鳖钻,挠洼苦哇插秧难,眼看水荒变成了米粮川。唱不尽的插秧歌,心里喜滋滋的甜。朴实的歌词和活泼的曲调,挠痒了苏轼精通音律的心弦。他将词曲记录下来,进行修改整理后,定名为插秧歌。从此,这个曾经的民间小调,在定州大地上传唱开来。他亲自为插秧歌谱曲填词,以水上白鹤惊飞处,稻田千里尽秧歌的词句,描绘出当年秧歌在定州的普及情况。

定州秧歌,一唱千年,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苏轼在定州的任上只干了8个月,但他整饬了*纪,鼓舞了士气;改良了土壤,广造了树林;治理了荒滩,种出了稻米,顺手又整出个传唱千年的定州秧歌。桩桩件件,掷地有声。

附图:苏轼的为官之路,噫吁嚱,路漫漫兮修远兮他为贬谪而辗转

结语

这篇文章以苏轼做地方官为主线,记录和描述了他的部分政绩,发现他真的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心为了老百姓,而赔上自己全部身心的好官。我无法组织出能够表达内心敬意的文字或者语言,亦不愿意浪费笔墨去诉说他遭陷害和磨难的经历,因为我见不得这样的好人受难。心里只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愿意背着行李,弹着吉他,隔空陪他去旅行。

我们在旷野上转着圈圈看风景,老先生负责谈天说地做美食,我等负责帮他卖画数钱做记录。不要苦哈哈的穷游,不要咽着空气充饥,不要住漏雨灌风的破屋,不要苦中作乐的旷达。

想想一行身着不同朝代服装的人们,在广袤的大地上敞开心扉、无所顾及的笑着、说着、看着、聊着。唱着老人家填词的歌曲,看着那一圈一圈的声波,带着一股清流,带着一份磊落,慢慢向太空扩散。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把酒问青天,这种隔着时空的惬意,算做是后辈人,给这位令人敬重的老人的一种浪漫的补偿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