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牡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牡丹张的传奇人生 [复制链接]

1#

张锡武早年在黄山采风留影


  享有“牡丹张”美誉的天津著名画家张锡武先生,于今年8月13日辞世,享年95岁。津门画坛失去了一位具有传奇人生的重量级画家,实为天津美术界一大损失。


  烽火中淬炼忠诚


  张锡武出生于河北省河间县束城镇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张毓枚在当地是颇有名气的画家,擅长画国画花鸟。张毓枚为人朴实忠诚,思想进步,具有炽热的爱国情怀。父亲良好的思想品质、鲜明的处事态度和独到的艺术追求,都对张锡武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寇铁蹄践踏河北平原,张锡武的故乡也未能幸免。白天日寇汉奸到村里抓人、掠财、抢粮,无恶不作,晚间八路军武工队就进村发动群众,打击侵略者。许多人家成了“堡垒户”,束城一带成了游击区。在父亲的启发教育下,张锡武在小小年纪就树立起强烈的爱国意识。张锡武经常和村里的青少年一起,乘着夜色对村子周围的敌人炮楼扔石块、搞破坏,使敌人整夜不得安生。他还同大人们一起,在村里挖地道,掩护武工队同敌人进行斗争。日本*子出来抢粮,他们就在大车的必经路上挖壕沟、设障碍,使得敌人无法进村。每逢春耕秋收的时候,他们就在村口和敌人炮楼底下站岗、放哨。有的汉奸住在镇上,他还和伙伴们乘赶集之机,悄悄地把教训汉奸不要认贼作父、作恶必遭严惩的警告信,塞在汉奸家的门缝中……


  由于张锡武家是抗日“堡垒户”,他本人又表现得机智勇敢,武工队于是常派他去邻村地下联络点送信。一次,由邻村送信回来,他在路上发现两个汉奸迎面走来。因担心引起麻烦,张锡武便紧走了几步。但汉奸还是将他拦住,用枪指着他的头喝问道:“你是哪个村的?跑什么?一定是八路军的密探!”张锡武装出害怕的样子,说自己是去邻村找小伙伴玩。汉奸见他是个小孩儿,又没有发现什么可疑之处,最终把他放了。此后,张锡武再去执行送信任务,就不再把信放在身上,而是藏在鞋垫下面;来回的路线也避开大路,专走僻静小道。因为敌人在很多村都有“眼线”,他就和收信人约定,或是把信藏到村头柳树窟窿中,或是藏到村里破庙砖底下,保证送信、取信更加隐蔽和安全。


  因为张锡武会画画,组织就指派他绘制烟卷盒大小的连环画揭露日寇罪行,油印成画片宣传抗日。他还在村头、院墙,甚至冒险在敌人炮楼底下写标语,鼓舞群众斗志,抗击侵略者。为配合武工队在村里的活动,他按照组织要求,绘制村子平面图。在平面图中,村子有多少条街道、多少条胡同,地道的走向与出口等,他都画得非常详细。后来他又接到一个新任务:画一张当地日军的布防图。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张锡武以民工身份去岗楼干活,对岗楼的地形、设施暗中观察、默记,回家后再凭记忆画在纸上。他记一点画一点,然后再一处一处对照核实,前后去了六七次才把布防图画完。由于他进岗楼“干活”时心不在焉,总是东张西望,引起敌人注意。一天在中午休息时,汉奸把他叫到一个小屋子里吓唬他,逼他说实话……幸亏工头碰巧进屋看见,连忙向汉奸解释,并拍着胸脯保证“他绝对不是八路”。汉奸训斥了张锡武几句,才没再追究。后来,在他画的敌人布防图中,岗楼布局、房间数量、吊桥宽窄、枪眼朝向、火力配备等各种细节准确精细,为武工队打击敌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张锡武经受住斗争考验,18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在战争年代的各种经历,也为他日后从事专业绘画积累了素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张锡武作品《钟馗驱邪图》


  出新作颂扬时代


  天津解放以后,张锡武进城并短时间在评剧团从事舞台美术工作,后调入文联主编《天津画报》,而后又在天津市美术出版社、杨柳青画社长期任职,一直到年离开工作岗位,这期间张锡武始终未放下画笔。他参与编辑《天津画报》时,
  年,为了响应政府提出的抢救和恢复古老杨柳青年画的号召,张锡武亲率创作组深入杨柳青镇采风,虚心向年画艺人求教,潜心研究杨柳青年画的构图、造型、敷色等特点。他吸收民间年画之优长,创作了一批新年画和门神画。其中,展现巾帼英豪飒爽英姿的《木兰从军》、表现岳飞英武形象的《还我河山》、表现白洋淀渔民喜庆丰收的《淀上渔歌》、颂扬工人农民亲如一家的《西瓜地里歇歇凉》、颂扬古代名医辛苦采药的《李时珍问药图》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到的美学追求,深受大众喜爱。他创作的这批新年画影响深远,曾被《人民日报》《人民画报·英文版》等报刊转载,并且在欧洲、亚洲多个国家展出,有的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年,他深入白洋淀,以与渔民共同生活经历为源泉,创作了《淀上渔歌》新年画,被誉为新中国著名的六十幅精品年画之一。


  张锡武的门神画别具一格,独领风骚。他的门神画题材多为《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中的历史人物。与众不同的是,这些作品既汲取了杨柳青年画造型及着色的特点,同时又具有戏曲角色的功架姿势。在技法上,他融传统的线条与擦碳手法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门神画绘画风格,使作品色彩明快,造型生动传神,极富装饰感与立体感,凸显出浓郁的民间色彩和中国气派。张锡武的新年画与门神画一经推出,就成为“抢手货”。新年画《木兰从军》由天津、北京的出版社发行了二百多万张。年,全国有八家出版社发行了四百万余张门神画,创下当时画家年画作品出版数量之最。

张锡武作品《花开富贵》


  “牡丹张”驰誉艺坛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宽松的创作氛围为画家大展才华创造了条件。张锡武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国画牡丹创作之中。经几十年磨砺,他终于成为驰誉艺坛、画牡丹的大家。


  张锡武画牡丹可谓家学渊源。早年,他的父亲张毓枚先生在束城及天津是知名的花鸟画家。其所画水墨牡丹,形神兼备,独具风姿,曾在天津天后宫文美斋、芝兰阁等画店受到大众认可和喜爱。张锡武的父亲应视为第一代“牡丹张”。张锡武自十岁起开始跟父亲学画。正所谓“耳濡兮蹁蹁,目染兮跹跹”,他逐渐掌握了画牡丹的技巧,这也为后来张锡武在国画牡丹领域大展宏图夯实了基础。


  牡丹花富丽娇艳,雍容华贵,素有“群芳之冠”美称。唐代诗人李正封的牡丹诗中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之句,使牡丹花因此有“国色天香”之美称。张锡武先生的牡丹画法在五彩缤纷的牡丹画作中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其法既继承了他父亲的衣钵,又吸收了任伯年的质朴淡雅、吴昌硕的古朴厚重和王雪涛的造型生动等优长,可谓“取法乎上,为己所用”。

张锡武作品《雪艳》


  张锡武先生的牡丹画,既重形也重神,求娇艳而避妖冶。他惯用小写意方法:花朵浓艳秀丽、层次分明;花蕊生动逼真,鲜活饱满;枝杆挺拔茁壮,曲直遒劲;叶子浓淡相间,疏密有致,达到“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境界;花根苍劲厚实,生机盎然,体现出前人总结的画“夏天的叶子、冬天的根”牡丹技法的真谛。此外,还有几种特殊牡丹图,如集红、黄、蓝、白、粉各色牡丹于一堂的五彩牡丹图,群芳争艳,灿烂多姿;以墨代色、黑白相间的墨牡丹图,凝重雄浑,气势恢宏;运用白描手法,表现雨后牡丹花姿的淡牡丹图,素洁恬淡,清新剔透。还有丰厚绮丽的绿牡丹图、充满朦胧意味的仿旧牡丹图、具有油画风格的插瓶牡丹图等,可谓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拓宽了国画牡丹的题材范围。尤为突出的是,他的国画牡丹突破了传统的静态画法,着重表现牡丹在微风中和在强风中的种种动态,给人以活泼自然、栩栩如生、触之欲动的感觉。国画历来讲究用墨、讲究淡雅,而张锡武先生却采用西画手法,大量敷彩,甚至加水粉颜料,大胆采用红色。他用红色配墨叶,凸显了牡丹花的雍容华贵、艳而不俗。张锡武历经数十载创造的国画牡丹新画法,重色彩的衬托与和谐、构图的奇崛与完整,雍容中透出素雅之情趣,华贵中显出朴拙之本色;娇艳而不媚俗,热烈而不张狂,颇具视觉冲击与观赏性。他曾应约完成了一幅罕见的国画牡丹《百艳图》。这件作品从构思到完成用了半个月时间,堪称当今画国画牡丹之一绝。作品长4米、宽2米,绘有红、黄、蓝、紫、粉、白等各种颜色的百朵牡丹,并辅以青石、蜜蜂,布局严谨,层次分明,色彩艳丽鲜活,令观者仿佛置身于绚丽多姿的牡丹园中。


  “牡丹张”作品经常被全国各地报刊登载,《人民日报·海外版》也曾向海外读者介绍过张锡武的创作成就和国画牡丹图片,天津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都对他的牡丹作品专门做过介绍。


  张锡武的牡丹画能够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除了技巧娴熟,功力深厚外,还得力于他对艺术执着追求、锐意出新的精神。他坚守“艺术源于生活”的创作原则,每逢牡丹开放季节,从花开到花谢这段时间,张锡武都风雨无阻地深入到河南、山东、北京等牡丹产地,整日徜徉在花丛之中,认真观察、揣摩、写生。正因为他谙熟不同品种的牡丹花的花型与颜色,谙熟牡丹花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长形态,才能在创作时得心应手,挥洒即成。


  离休后的张锡武虽然很少再画年画,但仍倾心在国画上探索。为了拓宽作品题材领域,前些年他到访过全国许多地方。他在东北大兴安岭的莽莽森林中漫游,在西北黄土高原领略淳厚古朴风情,在苏杭名胜古迹沉醉于秀美的湖光山色。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和人文景观,赋予了画家创作的激情与灵感。山水、人物、花卉等不同题材内容,都融入他的笔端。年,张锡武重返故乡。在一个多月时间里,他每日流连于田园之中,细心观察金秋田园景色和各种农作物生长状态,积累大量素材,精心创作了《农田秋艳》《秋夜蛙声》《双鸡图》等一批国画新作,并在天津展出。


  步入晚年,张锡武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变法求新。近年来,他创作了充满朦胧意味与神秘色彩的仿旧牡丹、意境幽远且深沉静谧的夜月牡丹、清新脱俗又丰腴厚重的绿牡丹、庄重典雅并含蓄饱满的蓝牡丹、顺风摇曳的风中牡丹、冷峻料峭的雪中牡丹、花头低垂的雨袭牡丹、浓艳华贵的粉紫牡丹等,这些都给人以美的新鲜感受。前些年,有位记者问他,“牡丹张”已名扬全国,为何还想变?他答道:“艺无止境,变则生,不变则亡。齐白石六十变法,真正的艺术家都是这样的。”天津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杨德树先生,赞其是“为有牡丹真国色,从心变法无衰年。”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孙其峰先生,在收到锡武先生寄送的一本画册后,欣然回信道:“本来人到七十以后,画会慢慢衰退,而阁下的画作非但没衰退,而且向前大大地进了一步,可喜可贺,你给我们这些老家伙,做了一个好榜样——老而弥进。”


  张锡武在天津和外地举办过多场个人牡丹画展,参观画展的美术界人士和书画爱好者络绎不绝。他先后出版的《牡丹画法》《张锡武画选》《写意牡丹画法》《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张锡武》等艺术书籍令书画爱好者爱不释手。年5月,已94岁高龄的张锡武重返故土,在河间市举办了他与儿媳冯字锦的联合牡丹画展,并且向故乡捐赠了自己的画作。


  传薪火后继有人


  “张派”牡丹画传播甚广,后学者众多,可谓桃李满园。其家中已有跨代接班人。儿子、女儿、儿媳、孙女、外孙都秉承张锡武的优良家风,学有所成,在画艺上各有建树。

张锡武与女儿张静研讨绘画


  张锡武的女儿张静曾在天津工业大学工作,幼年就在她父亲的督导下练习画画。她从素描写生开始,潜心临摹张锡武的作品。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她就单独与父亲合作出版了《岳雷招亲》《风调雨顺富国民强》《薛刚反唐》等年画、门神画、连环画等作品。在20世纪90年代初,张静与张锡武合著出版《牡丹的画法》。

张锡武女儿张静作品《春意浓浓》


  多年来,张静一直踏踏实实研习“张派”牡丹画艺理论及技法,确立了用春天盛开的花、秋天的叶子和冬天的根这种独特绘画符号,表现不同状态下的牡丹形象,追求婉约之美和灵动之态。平日,张静注重生活积累,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形象,并使之艺术地再现于画面中。她的牡丹画既有“张派”牡丹浓艳火炽、形神兼备之特色,又有清新脱俗、典雅大方的文人画风格。

张锡武与儿媳冯字锦在作画


  张锡武的儿媳冯字锦,毕业于河北美术学院国画系。张锡武作画时,冯字锦一有机会就在旁边认真观摩,细心体会,反复描摹。开始她画的题材比较广泛,张锡武就告诫她,要有侧重,有所选择,要瞄准作画的主攻方向,锲而不舍去努力。她深受启迪,决心专攻水墨牡丹,从此日复一日,练习不辍。后来,她巧妙地融入了西画的画艺精髓,达到了“以西润中”“中西合璧”的作画效果,逐渐形成卓然大气而不失婉丽秀雅,色彩多变且动态十足,资质鲜活而又凝重厚朴的艺术风格。书画界名家陈启智称其“将女性的柔情和对牡丹的偏爱化作细腻的笔触,于泼彩点染中增添了精致和纤巧”。其作品被誉为“冯牡丹”。今年出版的《冯字锦牡丹画集》收录其创作的一百余幅的牡丹画,形态万千,色彩斑斓,令人大开眼界。年4月,在河间市举办的《张锡武冯字锦牡丹画展》,充分显示出“张派”牡丹超群的艺术魅力。

张锡武儿媳冯字锦作品《望春花》


  “张派”牡丹绵延不绝,遍处开花,为津门画坛增添了一抹亮色,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彰显出独有的魅力。(作者:赵德明原文刊于《今晚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