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牡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首古诗证明,至少在宋代,牡丹花已成为河 [复制链接]

1#

宋朝的周敦颐曾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的雍容华贵,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直到今天,每年春天,依然有很多人奔赴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品鉴牡丹:这两个地方都是的牡丹之乡。

这两个地方存在着竞争关系,多少年来也一直在打嘴仗。不过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讲,洛阳作为唐朝的东都,而且又具有武则天时代牡丹仙子的传说,历史文化之厚重显然稍胜一筹。

而宋代的一首古诗,也在证明至少在当时,牡丹就已经成为了洛阳的象征。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这首古诗就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咏牡丹》。陈与义是两宋之交的诗人,亲身经历过北宋的灭亡和南宋的偏安,对于当时的天下大势更是有切身的感受。

陈与义的家乡就在今天的河南洛阳,与北宋的国度开封相距不是很远。但是在北宋灭亡之后,洛阳城也未能幸免,使得诗人流落南方。在北宋灭亡十年之后,诗人写出了这一首满怀着家国之痛的诗篇。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写的是当年北宋灭亡,也就是靖康之变。“胡尘”指金兵,“汉关”指北宋。北宋灭亡了十年,诗人也流落江湖十年。

十年岁月回望故乡洛阳,仍然是“路漫漫”,想要回去却没有任何的希望。这里的“伊洛”指的是河南的伊水和洛水,代称故乡洛阳。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十年之后,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已经老态龙钟,看到了青墩溪畔(今天的浙江桐乡)的牡丹花开,想起了洛阳的牡丹,只能孤独站在春风中,遥想故乡洛阳的牡丹。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作为唐朝的东都,洛阳牡丹闻名天下有其自身的优势。在陈与义的这首古诗当中,更是有牡丹来指代洛阳,指代家乡,表达家国之悲,更赋予了牡丹更加丰富的意象指向。

生于两宋之交的诗人悲伤的,他们偏安江南,时时望着北方的家园。那里有他们最熟悉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但是南宋朝偏安不思进取,他们只能把这种伤悲寄托在诗词之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