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分型治疗 http://m.39.net/pf/a_4580656.html唐代以前,岭南地区的服饰受中原地区影响较少,加上气候原因,主要以短衣短裤为主,服饰力求清凉简便。“贯头衣”是古时岭南地区很流行的一种服饰,只需将一块布对折,然后中间挖一个洞,两侧则以绳系结,腰部用绳子束腰,就成了一件衣服。制作简便,夏天时更是清爽凉快,也便于劳作,因此很受当地居民欢迎。现今在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可以看到人们穿着这种传统服饰。
岭南地区大体可以分为广府、客家、福佬三部分。广府主要指珠三角一带,交通便利,是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广府一带的服饰较为开放时尚。唐朝时,便有许多外国人居住在广州,身着奇装异服,当地居民也竞相模仿。客家人是从中原地区逐渐迁往粤北地区的,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汉民族的风俗习惯。男女服饰没有严格的区分,都主要穿着上衫下裤,是为便于劳作。福佬多分布在潮汕地区,靠近海洋,先天地理条件优越,人民较为富足。服饰整体上富丽精致。
一、对服饰形制的影响
唐朝是一个繁荣开放的朝代,服饰大胆艳丽,各民族间的服饰相互碰撞融合。而岭南地区作为当时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同样受到了中原地区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原的圆领袍衫、襦裙等对岭南地区产生了极大影响;同时,外国的服饰也大量传入岭南地区,岭南地区服饰整体上形成了大胆开放的风格。
宋朝的官服制度基本沿袭唐制,尤其建朝初期,官服与唐朝晚期相仿。直至新制颁发后,官服被划分为祭服、朝服、公服、时服以及丧服;公服在当时又被称为常服,时服是指按季节颁赐文武朝臣的服饰。在这其中又以朝服和公服为主要类型。
朝服主要用于朝会及祭祀等重要场合,衣裳皆为朱红色,外系罗料大带,并有绯色罗料蔽膝,下着白绫袜、黑皮履,身挂锦绶、玉佩、玉钏。朝服的样式是统一的,而官职高低则以有无禅衣、锦绶上的图案搭配以及相应的冠冕来进行区分。
公服又名“从省服”,属于官员的常服,基本继承了唐朝的款式,以曲领大袖为主要形式,与唐后期的大袖长袍相类似,另外还有窄袖式样。
宋朝男子服饰一般主要有:衣、裳、袍、衫、襦袄、裥衫、直掇、背子、腹围等。
衣和裳基本沿袭前朝不变,官服中的冕服和朝服多为上衣下裳,但在平时私下在家则较少这样穿。
袍则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窄身两种类型。袍衣长到脚,有单和夹。一般人穿粗布袍,以黑白两色为主。宋袍继承了唐制,大体上是圆领、右衽,具体式样和名称上则略有差异。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时为图方便还会把衣服直接塞在腰带上。
衫是宋代男子日常穿着中品种最多、式样最丰富的。不同的衫也有不同的用途,如穿在里面的汗衫和披在外面的凉衫。
宋朝女子的服饰也是基本沿袭的唐制,主要有衫、襦、袄、裙、袍、背子等。其服饰大部分是直领对襟式,无带无扣,颈部外缘缝有护领。样式采用衣袖相连的裁剪方式。有的限于面料的幅宽,因而在衣服的背部或袖带部分采用接缝和贴边装饰。窄、瘦、长、奇是这一时期女子服饰的主要特征。
而岭南地区的服饰形制并不如中原地区那么严格,主要是唐朝及五代时期传入南方的圆领袍衫、襦裙等;而贫苦人家依旧以短褐服饰为主,它的衣身紧窄,袖子短小,很方便干活。
宋初服饰形制基本沿袭前朝不变,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服饰也在细微方面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而岭南地区在宋室南渡后,中原文化的影响进一步加深。除了简便的短袖短衣、短裤等,中原的袍、衫、褙子等也在岭南居民的着装中越来越普遍。宋室南渡后,经济文化重心逐渐南移,朝廷也逐渐加强对岭南地区服饰的管理,中原地区服饰在岭南地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富家子弟穿上了中原汉族服饰。男子多穿袍、衫,袖子一反传统的短窄变得宽大,衣长过膝。女子多穿袄、衫、裙等,衣袖也是逐渐变得宽大,裙长变长。褙子在北宋时就已经发展为中原百姓日常穿着,男女都穿。到了南宋,岭南地区也越来越多的岭南居民将褙子作为常服穿着。
二、对服饰色彩的影响
宋代服饰色彩受当时社会环境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影响,整体偏淡雅素净,日常服饰多为青、白、浅蓝、藕粉等色。公服、朝服的用色则做了严格的规定和限制,依据服饰用色来区分官品等级。皇帝服饰依旧沿用明,官员三品以上为紫色;五品以上为主色;七品以上为绿色;九品以上为青色。到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则稍有变化:四品以上为紫色;六品以上为绯色;九品以上为绿色。并且按当时的规定,有资格穿紫色和绯色公服者,都要配挂金银装饰的鱼袋,通过此物使职位高低的区别更加明显。
北宋初年,官府还未对民间服饰做出严格的规定,并且受周边少数民族的影响,民间曾流行过少数民族的服饰,一时间被视为奇装异服。包括服饰的用色方面也较为宽松。后来,朝廷逐渐对服饰做出规定,如官家女子的服色要随大夫变化,而普通市民不能穿着绫缣五色华衣。百姓只许穿白色衣服,逐渐又放宽限制允许举人、庶人、流放官员穿着黑色衣服。但对于这些规定,民间百姓并没有严格执行,反而对于服饰色彩任意使用,百姓服饰色彩缤纷,绫罗绸缎随意使用,不受约束。
大多数少数民族的服饰色彩源于原始的宗教崇拜,在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丰富的色彩体系。而岭南地区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中整体上形成了大胆鲜艳、深沉厚重的服饰色彩。但各少数民族偏向的色彩也有所不同。如壮族多尚蓝黑、深蓝等较深的颜色;客家服饰颜色也较单调,多为黑、灰、蓝等;潮汕服饰则尚红,对红色尤为偏爱。岭南地区的服饰色彩是多元化的,不似中原地区一脉相承。
宋室南迁后,中原地区的服饰色彩更多的为岭南地区所接受,出现了清新淡雅的倾向。葱白、银灰、粉紫、黑紫等色在岭南居民的服饰中越来越常见,岭南地区的服饰色彩体系越来越多元化。
三、对服饰图案的影响
宋代服饰图案不像唐朝那般繁杂艳丽,整体上也是偏淡雅文静的。且这一时期的服饰图案有一个明显区别于前朝的特点:将逻辑化、抽象化及系统化的伦理道德与服饰图案相结合,花纹式样与义理相结合,将程朱理学通过一些特定的程式化的图案来表达阐释。如运用象征、谐音、隐喻等方法与图案纹样相联系,表达理学的“仁、义、理、智、信”、“存天理,灭人欲”等。再者,由于宋代下层市民文化高度发展,服饰图案也越来越多的服务于寻常百姓,贴合百姓的日常生活,如“五谷丰登”、“年年有余”、“花开富贵”、“四季平安”等。女子服饰的装饰图案大多绣在领边、袖边、大襟边、腰部和下摆部位,采用印金、刺绣和彩绘工艺等,图案主要为梅花、牡丹、荷花等花卉。
岭南地区的服饰图案最先源于原始的宗教信仰,并随着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服饰图案体系。其服饰图案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而后经过艺术加工进行抽象化。造型多为几何图案,用线条来表达事物的整体形象,而内核则高度提炼,通过这种方式将现实的事物演化为有深刻内涵的服饰图案。如畲族的凤凰图案与汉族的就大为不同,汉族的凤凰极尽精美,凤凰的每一部分都栩栩如生;而畲族的凤凰造型极为简单,他们将一些鸟类如山鸡、孔雀等的形象截取部分特征,然后糅合它们最漂亮的部分,再进行艺术加工,就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凤凰图案。少数民族的图案不仅表现了他们对事物对自然的理解,而且也会通过图案来表达对先人的敬仰与怀念。如瑶族的“背绣大印”和“裤腿五指印”,分别绣在瑶族女性服饰的衣背上和男性服饰的膝盖位置上,图案类似伸展五指的手,相传这个图案是为了缅怀先人英雄。
到了宋室南迁之后,岭南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又受中原服饰文化的影响,其服饰包括图案越来越精致,特别是富足之家,服饰图案的精美不亚于当时的贵族。象征、隐喻等的图案表达方法也越来越多的运用在服饰图案中,岭南居民也开始在服饰图案中表现出对程朱理学、中原文化的接纳融合。
四、对服饰材质的影响
中原地区的纺织业发展极早,在宋代以前,其纺织水平远高于岭南地区。服饰原料也以丝、绸、罗、纱等为主,蚕丝需要种桑养蚕,可操作的空间范围极大。中原地区的服饰主要为丝织品,而岭南地区则与之相反主要以植物纤维做原料。
岭南地区的亚热带、热带气候为其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种类多样的动植物资源等。因此岭南地区的服饰也多就地取材,使用植物纤维或动物皮毛作为衣服原料。岭南地区居民懂得利用植物纤维制衣,从三、四千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纺织业。最开始,岭南原始居民用树叶等植物为衣,其功能也十分单一,只为遮蔽猛烈的阳光或者防止虫蚁的侵拢等。当时岭南一带的居民依据累积的生活经验用植物的树皮作为原材料,将树皮经过拍打等一系列技术加工后制成简单的布,无需纺织,称为“树皮布”。据史料记载,树皮布是岭南地区的特产。海南的黎族至今仍保留有制作树皮布的工艺。这种就地取材、完全顺应自然的服饰制作工艺,是人类早期服饰产生的雏形。岭南地区的制衣材料并不比中原地区少,但更多的是依靠丰富的植物资源就地取材,主要有棉、麻、蕉、葛、竹、蚕丝等。据成书于战国的《尚书禹贡》记载:“岛夷卉服”。夷在古时候指少数民族;岛,顾名思议指岛屿、海岛,这句话表明当时岭南地区已经有海岛上的少数民族居民可以制作衣服,不足为奇。
据史料记载和考察发现,在唐代时,岭南地区就已经大面积的种植棉花了。而当时并未发现关于中原地区用棉织布的记载。当时,广西盛产一种桂布,为桂林所织造的一种棉布。白居易《咏布裘》中有一句“桂布白似雪”;又有《布裘赠肖殷二协律》写“吴棉细软桂布白”。都表明岭南地区广泛种棉且织棉技术高超。
麻蕉作为岭南地区的丰富自然资源之一,在远古的时候,当地土著居民就通过累积的生活经验和不懈探索将采集的麻蕉的茎皮纤维作为制造服饰的原材料。以麻蕉织成的布就被形象地称为蕉布,制好的蕉布轻薄透气,夏季穿起来更是方便凉爽,极适合岭南地区的热带气候。因此有记载“广人颇重蕉布”、“粤为蕉国,土人多种之,根供疏,实耳,丝以为布,故曰衣蕉食蕉也”。
竹布在岭南地区相关的文献主要产于岭南地区,但由于岭南开发较迟,文献记载出现得也较迟。竹布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杨孚的《异物志》:“桂竹生于始兴”,“始兴以南,又多小桂,夷人织以为布葛”。这里的小桂,是指一种竹。
岭南与中原地区不同的资源状况也就导致了其服饰原料体系的不同。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南北的交流,岭南与中原地区各方面的融合越来越深。宋室南迁后,大量中原人口南迁,其中就包括了许多的技术工人,为岭南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纺织技术。丝织服饰也越来越多的在岭南地区普及。丝织品对于以前的岭南居民来说是及其贵重的奢侈品,但随着中原纺织技术的传入,丝织品的市场越来越广阔,越来越多的岭南居民穿上了丝绸服饰。
结语
由于战乱等各种原因,北宋末到南宋初,大量的人口迁往南方,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人口南迁的时代。当时的史书记载:“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渡的居民从贵族到平民,包含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其中就有掌握着大量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的技术工人。各种因素加起来,促进了江南和岭南地区的开发。这其中就包括了服饰文化。
宋朝内忧外患的国家处境以及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使得宋代服饰一直偏向保守、质朴、典雅。宋朝南迁后,这一服饰特点也影响着岭南地区。
宋代岭南地区的地方官府不再像以前那样设立专职制作服装的坊肆。因此,城填中兴起了大量的成衣店坊,这些店坊能够绣制官员服饰、成衣,能够承制绝大部分的衣裳等。这些店坊做工精细、彼此竞争。有些少数民族还让家仆学习中原纺织技术,织布纺纱,然后运到广州去卖。这说明少数民族对汉族服饰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
宋朝虽然绝大部分时候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但其与周边国家也从未停止交流合作,贸易发达,因此宋朝的经济文化并没有停滞不前,甚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宋代服饰虽然整体上偏向典雅、素净,但到南宋时,依然形成了一股服饰的奢华之风。杭州作为南方重要的城镇之一,其自魏晋以来就逐渐开发,到了五代时期更是经济发达,且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后来,南宋更是定都杭州,使杭州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甚至文化的中心,其商业、手工业等位居全国前列,在当时也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商品经济发达、显贵云集、人口众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在服饰方面就追求时髦奢华、新颖别致,服饰穿搭时常推陈出新,极尽奢华与标新立异之能事,在当时甚至引起了“股妖”的非议。
岭南地区地势多变,气候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一年绝大部分时间炎热多雨,四季变化不明显。且岭南地区经济发展较晚,商业、手工业落后,大富大贵的人家极少,多为辛苦谋生的普通人家。因此,岭南地区的服饰追求清凉、实用、便利。衣服布料多以棉、麻为主,颜色以蓝、灰、黑色为主。从这就可以通过服饰反映出岭南居民的性格以及大致生活环境。但随着岭南地区的开发,岭南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人们的服饰也越来越多样。特别是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毫无例外都对岭南的服饰产生了重要影响。两宋之际,中原地区的汉族为了躲避战乱,举家南迁,为岭南地区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纺织技术和服饰文化。南宋定都杭州后,杭州的服饰奢华之风也影响了岭南地区。岭南地区服饰衣冠的习气,逐渐为中原地区所熏染,因此风俗习气逐渐变化,已经与中原地区相差无几了。岭南地区的服饰越来越多姿多彩,焕发出勃勃生机。
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秦朝开始就纳入了统一的版图中。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其文化发展有其独特的发展脉络。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历史的潮流。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岭南地区的文化逐渐与中原汉族文化交流融合,其在不断吸收中原文化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保留着自身的特点。服饰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如此。岭南服饰从一开始的实用质朴到后来的多彩奢华,但其也并没有完全抛弃自身的文化内涵,组成了中华服饰文化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