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牡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风起洛阳神都美食集结,见证大唐子民的烟火 [复制链接]

1#
北京扁平疣医院 http://m.39.net/pf/a_8846266.html

由黄轩、一博、宋茜、宋轶主演的《风起洛阳》已收官,除大结局有点拉胯外,服道化精细考究,在剧情的设置,节奏的把控上也非常抓人,算得上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好剧。

剧中场景每一帧都自带电影质感,满街的华灯,酒楼房屋林立,均为唐代风格建筑。轻摇团扇的小娘子,身穿胡服的商贾,随处可见的牡丹、佛像,南来北往的贩夫走卒,各种货物奇珍,真实的还原了鲜活的大唐洛阳,一座开放富庶的华夏古城。民以食为天,跟随神都小分队烧脑探案之余,最调动小编视觉与味觉的是剧中对神都美食的呈现,能真实触摸到神都居民的烟火生活。

夏日小清新甜品~冰酪

“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说的就是唐朝的冰酪。智慧的唐朝人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使水凝结成冰。唐朝的酪就是乳制品,有牛酪、羊酪、马酪,还有酸酪。吃的时候放进去干果子杏仁桃仁等坚果,再浇上一勺饧(麦芽糖)或者是蔗浆。聪明的店家将酪与冰结合,由此诞生出冰酪。

剧里百里二郎品鉴的这家冰酪店是放了葡萄干、红豆、樱桃红提,雪白的乳酪覆以色泽鲜丽的配料,颜值口感双绝,冰凉滑爽入口即化,众香杂陈,刚柔相济。店内看客如云,百里细品后挂牌“尚可”,能得到神都第一饕客的认可,店主欣喜若狂那可是权威认证哦。

唐朝人吃冰酥很流行,这种清新小甜品是夏日解暑圣品,如白居易曾云:“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

唐朝的乳制品甜点最的还有“酥山”,这种一般是在举行宴会时吃的,算是唐朝的“冰淇淋”。是把“酥”加热一点,加上乳酪和蔗浆搅拌均匀,慢慢在托盘上浇成山峰的形状,然后送入冰窖冷冻,宴会时端上去,因像山峦叠嶂的样子,所以叫“酥山”。

吃就一个“鲜”字~切脍

当阳酒肆,众星拱月般,神都第一饕客百里二郎端坐于桌前,傲娇地宣称:“别的鱼都可以脍,唯有这冷泉黑鱼不可脍。”何为脍,“肉腥细者为脍”即切成细薄的鱼或肉片。如今一提到生鱼片,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日式料理店里的生鱼片刺身,其实生鱼片源于中国,于唐朝时传至日本。

《诗经.小雅》记载:“饮御诸友,炰鳖脍鲤”,脍鲤,就是指生鲤鱼片了,可见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在食用生鱼片了,历史悠久。《论语》中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话耳熟么?“切脍”自周朝至明朝期间都很流行,明以后才逐渐式微。在唐朝达到鼎盛,如同诗歌一样。

唐朝人实在是太爱吃生鱼片了,尤其水系发达的洛阳,生吃鱼片那是蔚为风尚。《洛阳伽蓝记》里写道:“别立市于洛水南,民间谓永桥市,伊洛之鱼,皆于此卖,士庶须脍,皆诣取之,鱼味甚美。”维的《洛阳女儿行》有云:“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不屑于疱厨的唐代贵族男子都很乐于向客人展示自己的切脍手艺,“无声细下飞碎雪。”将鱼切成薄如蝉翼的细片或丝状,码在碟子里,如雪似玉,晶莹剔透。吃生鱼讲究一个“鲜”字,碟边还堆着嫩绿色的葱碎,另有芥末、豆豉、蒜泥、橙丝等调料,拿筷子夹起白丝,就着葱芥送嘴里一尝,又滑又凉,鲜腻中带着甜味。此等佳肴,那日式刺身,有资格在面前炫耀吗?

除了鲤鱼,其他常见的鲂鱼,鲫鱼,鲈鱼,鳜鱼,凡是刚出水的鲜鱼,都能切鲙生吃。当时另一大流行鱼肴,是做鱼羹,刮鳞拆骨切块下锅煮稠汤,那味道简直鲜掉眉毛,光想想就吧唧吧唧流囗水,也有不符合现代人口味的,比如吃螃蟹,流行糖蟹,把好好的螃蟹腌成甜的再吃,这会是个啥味道?

舌尖上的舞蹈~胡饼

唐朝主食中饼占重要地位,饼的种类比我们现在宽泛得多,除面糊以外的各种成型面食,都可叫饼。唐代人吃得最多的是胡饼、汤饼、蒸饼。

南市上高秉烛拿在手里啃的胡饼,就是现在的馕,自汉代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香而韧,是唐朝的“网红”美食。大唐饮食受胡人影响很深,胡饼是最常见的主食之一,把面团捏成饼的形状,放在专门的炉子里烤熟后撒上白芝麻,出炉时香味迎风飘八里,得趁热吃,面脆油香,就是有点费牙。

有一种加羊肉的大个儿胡饼,用酥油和面,分层加上羊肉,再撒上花椒(去膻)豆豉。吊炉一烤外酥里嫩,肉酥烂,饼焦黄,咬上一囗齿颊留香。千层油酥饼,听名字就很豪横,有没有千层就不得而知了,毕竟也没人切开来细数过。不知高秉烛手里那个胡饼加了羊肉没,不过看他专心盯人,乱嚼一通聊以果腹的样,是没肉不香吗?

越喝越上头~陶记羊汤馆

“小南桥的老陶家要出头碗羊汤了!”清早,初阳照临,洛河之畔,熙熙攘攘的街边小摊,刚出锅的羊肉汤,热气升腾,桌上摆着胡椒碟、盐碟、香菜碟依个人口味自行调制。

二郎喝时喜欢撒上一大把“灵*提取器”香菜,剧里剧外妥妥的“香菜*”一枚,是本色演出么?呵呵。一碗下肚,鲜香热乎,荡气回肠。正应了洛阳那句老话”早上一碗汤,神仙都不当。”早在两汉魏晋时期,洛阳便引入了提鲜开胃的胡椒,使牛羊汤的风味更上一层楼,不过有点贵。难怪直男二郎一碗陶记羊汤便把负气出走的七娘哄回了家。

当然,柳家七娘亲手熬炖的牛肉汤(唐朝对杀牛有管制,宰牛犯法,特殊情况除外,七娘家的牛肉来源待考)那就别太计较口味了,毕竟人家是爱意与诚意的高能输出。在七娘的深情凝视下,二郎喝汤时那躲无可躲,有苦难言的小表情,笑不活了,还有她弟柳十端起牛肉汤入口瞬间遭受一亿点暴击的神色,而后一把夺过汤碗,屏气喝光的样子,莫名有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壮与豪气,是“黑暗料理”没错了,而且是,二郎不易啊。

豪门盛宴~洛阳水席

洛阳水席与牡丹花会、龙门石窟并成为“洛阳三绝”。所谓水席有两层含义:一是,道道菜离不开汤水;其二是,上一道撤一道,如行云流水一般。共有二十四道菜品,据说印证了武则天从总览朝政到病逝的24年。

下面我们跟随镜头进入永川郡主的宴席,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座水中亭,暖阳洒落在回环的池水上,水面泛起潋滟的波光。亭中,主人与众位宾客的座次因礼而定,大家围坐在桌子左右,而桌中是两条水道,以水车带动水流,菜品在水中顺流而动,各色水陆山珍缓缓轮转,就像流觞曲水一般。

众人谈笑风生,间或取盘夹食面前的珍馐,宾主尽欢。此等风雅时刻尽显神都气象,席间若能手持西域美酒,吟诗作赋一番,那就梦回大唐,人生圆满了。

临川别业的炖大鹅一上桌,肥嫩多汁香气四溢,江湖汉子高秉烛撸起袖子,食指大动大快朵颐,吃得六亲不认。清贵公子二郎则漫洒香菜举箸细品,一句”嗯,尚可“让隔着屏幕的我们看着看着喉咙咕噜了几下。

永川府的西域枣糕,陶化坊烧鸡,伏牛山针蘑,光听名字就觉得手里的外卖瞬间不香了。窈娘做的牛肉面,不良井的饺子,白浪家的馎饦(听起来很新鲜,其实水煮的柔软面片),街头小摊的胡辣汤、……不同阶层,各种风味,不仅让观众看到了贵族的奢华讲究,也看到普通民众的烟火生活,领略了神都的风土世情。

其实,做饭的方式主是“蒸”、“煮”、“烤”,因为唐朝一般人家里没有铁锅,炒不了菜。虽然唐朝时有铁,但铁主要供给*队铸造兵器,是*需,不给民用。你看,“行走的唐代仕女陶俑”——芸芝,在厨房忙活的时候,百里家(其父百里延三品工部尚书)也都难觅铁锅的踪影,这剧历史细节的精细,由此可见一斑。

曾经那个繁华一时的大唐已然远去,那门庭若市的店铺也早已烟消云散,可那些曾经的味道,却依然留在了这座城市,一脉相承,活色生香的饮食文化让我们触摸到了洛阳这座华夏古城的温度与活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