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牡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非遗文化兔爷 [复制链接]

1#
彭洋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723/9222141.html
兔儿爷

每逢中秋,北京市面上会出现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兔儿爷;在庙会等传统文化场所,兔儿爷也是深受游客欢迎的“常客”,是北京地域代表性的民俗符号。

那么兔爷是怎么来的呢?先给大家讲一个兔爷的神话传说:

一年,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几乎每家都有人得了,治不好。嫦娥看到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去为百姓们治病。玉兔下来治病,可是因为一身白,谁都不让进,因为古代家里死了人才穿一身白,不吉利。这可怎么办呢?在后山上有个小庙,庙里供奉着神像,它只好借来了神像的盔甲打扮成男子去挨家挨户治病;最后人们看到她返回月宫,才恍然大悟。为了感谢玉兔,就在每年中秋以兔爷像来祭祀。

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还亲切地称它为“兔爷儿”。

典型的兔儿爷形象为身披大红袍,头戴黄金盔,盔上斜出两耳,脖子系旌巾,衣袍下摆为“立水”,如明代官服,脚蹬青靴,右肩后插一枝靠旗,右手扶药杵;面具俊俏可爱,白脸、竖眉(俗称火焰眉)、两眼炯炯有神,抿着三瓣嘴。讲究的兔儿爷则在身后还会竖立一柄华盖。

兔儿爷为什么称之为“爷”呢?

“爷”,本是旧北京对于贵人的尊称,“爷”是对有能力、有地位,受人尊敬的男人的称谓。进而引申到对神的尊称,如“马爷”“灶爷”之属。而在北京人的嘴里,之所以叫玉兔是“爷”,是对治病救人的玉兔的尊敬。玉兔不是凡间的家畜,也不是野兔,而是广寒宫里的神兔,不能随便捉来玩耍,每逢中秋,“请”一尊泥塑的“兔儿”且称之为“爷”恭而敬之地“供”起来。兔儿爷通常供奉之后,就成了孩子们的玩具。

传说归传说,有记载的兔儿爷最早是在明朝末年出现的。明人纪坤(约年)在《花阁剩稿》中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拜之。”这是最早的关于兔儿爷的记载。兔儿爷也许就是照着“月光纸”上的玉兔形象用泥塑造出来的。

清朝建立后,满族统治者不仅没有破坏汉族祭月的传统,反而继承得相当虔诚。后宫的祭月活动更是郑重其事,搞得红红火火。连八国联*打进北京,慈禧太后在逃亡的路上也没忘记拜月祭兔。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

民间祭兔却没有这么庄重规矩,突出了游赏性质。百姓把玉兔称做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非常亲切,的礼俗由此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民间节日。到清末时期,兔儿爷变成既是拜祭品又是中秋节儿童的玩具。

民国时期,虽然又改朝换代了,但祭拜并玩赏兔儿爷的风俗仍在延续。一到中秋节,兔儿爷的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都有卖兔儿爷的摊子。前来买兔儿爷的大人小孩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作家舒乙先生回忆起那时满大街兔儿爷的时光,曾深情地说:“童年时候兔儿爷就是中秋节的象征,没有了兔儿爷好像就不是中秋节。孩子们都得买兔儿爷,大家都觉得要是连兔儿爷都不买那还怎么得了。”

即使在日*侵华期间,兔爷儿依然盛行。

旧时过中秋,祭月是主要的活动。到了八月十五傍晚,家家户户的庭院里,都要面向东南方摆设一张八仙桌,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藕、西瓜等。桌前铺有一块红毡供人们祭拜之用,布置停当后,只见月亮渐渐由东南升起,家中的女子依长幼顺序,一一叩拜月亮。供毕,全家团坐,饮酒赏月,分享瓜果、月饼等祭品。(京城习俗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一说)故民间又称中秋节为“团圆节”。桌上的毛豆枝,是专门为“兔儿爷”准备的。

可以说,兔儿爷是北京文化的代表,年9月15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布及推广“北京中秋形象大使——兔儿爷”形象。

兔爷是老北京的吉祥物,也是老北京城的保护神。传说兔爷能赐给人们平安和吉祥。传统的兔爷因坐骑不同、造像不同,有着不同吉祥寓意,例如:

黄虎兔爷:事业兴盛,虎为百兽之,是统帅者。因此骑虎兔爷象征事业有成,人脉广博。

白象兔爷:吉祥如意,象与祥同音,象本身也是祥瑞的象征。

葫芦兔爷:因葫芦与福禄谐音,象征着福禄双全,“子孙万代”的吉祥寓意。

黑虎兔爷:黑虎是公正与光明的化身,所以黑虎有保佑平安祛病强身。

麒麟兔爷寓意,因麒麟吐书的典故而流传,象征学识广博,学业有成。

牡丹座兔爷:寓意富贵荣华,健康长寿。

骑狮兔爷:象征官品与权贵。

骑鹿兔爷:寓意仕途发达,为国为民求得福祉。

兔奶奶:寓意健康平安。

兔爷在北京可谓家喻户晓,因此也就派生了很多与兔爷有关的俗语和歇后语。比如:

兔儿爷出水——两脚泥

兔儿爷洗澡——瘫啦,这句歇后语也是突出兔儿爷是用泥塑的这一特点。试想,把泥制的兔儿爷放到水里去洗澡,还有不瘫成一堆泥的吗?这里借以形容那些在铁证面前瘫软下来的罪犯,也常用来讽刺某些在威势前面败下阵来丧失气节的人。

兔儿爷掏耳朵——崴泥,泥塑的兔儿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耳朵特别长。因此会引起儿童的遐想:兔儿爷怎么掏耳朵?如果掏耳朵不是只能掏出一堆泥吗?这里的“崴泥”两个字,表面上是往外挖耳朵里的泥,实际是北京的土语、比喻把事情办坏了,或者是办事过程中遇到了问题,碰了钉子。金受申在《北京话语汇》中对这两个字的解释是:事情糟糕,但糟糕的程度不严重。例如“地里活儿这么忙,这两天偏偏下雨,您说崴泥不崴泥”。

兔儿爷折跟头——窝了犄角,或者“兔儿爷拿大顶----窝犄角”这又是一句形象幽默的歇后语。因为兔子本身耳朵长、尾巴短,民间艺人在制做兔儿爷时,往往在耳朵上加以夸张,有的干脆把一对长长的耳朵做成活的,可以随意拆卸。北京的小孩把这对可拆卸的耳朵称为犄角,如果让兔儿爷折上一个跟头,那么这对犄角非被窝坏了不可。北京人就用这个来形容某人办某件事受到了挫折,显得十分形象。

兔儿爷拍心口——没心没肺,泥塑的兔儿爷中间是空膛儿的,什么也没有。兔儿爷拍心口自然里面没有心也没有肺。北京人常用这句话来形容某些人没有心计,不会应付,不会算计,大大咧咧。听到这句歇后语,再想想憨姿憨态的兔儿爷,常常会使人捧腹大笑。

兔儿爷打架——散摊子,当年兔儿爷的小贩,都把各式各样的兔儿爷摆在桌案上,俗称“小摊”摊上的兔爷要是互相打起架来,还不碰个乱七八糟?到那时摆摊的小贩只有散伙回家。这里的“散摊子”也是一句北京土语,意思是散伙,即各干各的去了。

兔儿爷带胡子——假充老人儿,人年岁大了才留长胡子,兔儿爷带上了胡子,不过是一个冒充的老年人。这句话中的“老人儿”应当把重音放到儿话韵的“人儿”上,是指家长或长辈,说时常带有戏谑的意思。

兔爷的旗子——单挑,这是因为兔爷的靠旗只有一边。

隔年的兔爷——老陈人儿,因为兔爷是泥制的,很少能保存到年,所以,如果见到去年做的兔爷,那可就属于老兔爷了。

END

带你读懂中国美

读美中国

专注打造非遗文化教育品牌,以非遗文化研学、实践教学体验、公益讲座等方式,通过手作实践,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魅力,秉承“文化传承+创新实践+艺术拓展”的教学理念,从文化素养、艺术素养、能力提升三个维度,全面提升艺术审美能力,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非遗手工课·兔儿爷

李老师--

韩老师--

—带你读懂中国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