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天池之山有一种名为飞兔的小兽,能在天空飞翔。
成语中有“东兔西乌”一词。兔、乌都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日月象征,月亮里有玉兔,太阳里有三足金乌,所以用乌、兔代表日月。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这个传说正好与我们将要讨论的马堆帛画有关。
原始社会经历过一个由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的过程,而阴阳的转换也在此完成。父亲、太阳成为阳的表征,而母亲、月亮则成了阴的表征。
从兔子本身来看,它是柔顺、善良、乖巧、胆小的,但它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生殖能力极强。笔者小的时候曾经养过一对兔子,一旦它们开始生育,一个月一窝,一窝生七八个小兔子。我们的先民对生育是看得非常重的。但凡生育力强的生物,都被当成生殖崇拜的物种,如蛙、鱼、石榴等。
由此,民间关于兔子的传说非常之多。
传说一: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于是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
传说二: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过。兔仙从看守天门的天神那了解到她的遭遇,觉得嫦娥很无辜,很同情她。他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无比寂寞悲伤,就想送个女儿去陪伴她。于是他立刻回家,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服了雌兔,把自己的小女儿送去陪伴嫦娥了。
从这些传说看,嫦娥、兔儿,都是雌性的,都和女阴有关,都是月亮的代表。
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月亮和太阳同样重要。
月中有兔的传说,大约在西汉前就已存在。湖南出土的马堆一号墓的墓T型帛画中,把冥界分成了上中下三重,其中上层是由盘坐中间的烛龙掌管的天界。烛龙,正和我们在此论述的蛇有关。画的右上角绘有一轮红日,日中有一只黑色的鸟,应为“金乌”。其下有一扶桑树,枝叶间挂有八个小太阳,连同金乌共九个太阳。左上角绘一弯新月,月上有一只口衔流云的蟾蜍,还有一只玉兔。月下有一女子双手托月,似在飞舞,应为嫦娥奔月。在两边的日月之下,各有一条巨龙,二龙龙首相对,张口吐舌。日月之间,绘有一个人首蛇身的神,披发危坐,红色的长尾自环于周围,而交于身下,两旁有五只鸟正曲颈向上。帛画上部的画面,内容既有日月、神人,又有天门和门神,应该是封建统治阶级梦想死后“升遐”所到的“天国”图景。
古人为什么要在月图中蟾兔并置呢?
《春秋元命苞》云:“月之言阔也,两设蟾蜂与兔者,阴阳双居,明阳之制阴,阴之倚阳。”《初学记》及《太平御览》四同引刘向《五经通义》云:“月中有兔与蟾蜍者何?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
笔者认为这种阴阳合壁,阴倚阳,阳制阴,二元对立和谐统一的图画,是古人用以表达安泰和吉祥之意的,没有一个阴的月,阳的日也是无所依托的。月中有蟾蜍和玉兔的说法后来逐渐被“月中玉兔”的神话传说代替,以致玉兔、兔轮、兔影、兔魄等成了月亮的代名词。
中国古人把自然属性的动物和天地、阴阳观联系起来,把某些动物归为天,视为阳性的动物;把象征天、阳的动物与象征地、阴的动物的合体,视为天地相交、阴阳相合的宇宙符号。中国图腾动物崇拜与神祇动物崇拜中的虎、牛、羊、鸟、熊、猪、犬、鸡等,都是天与阳的象征,而龙、蛇、龟、鱼、蛙,都是地与水的象征。龙是头属地而交尾于天的通天通地的图腾动物,是雌雄同体之物。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一图腾也在发生变化,龙原本是属于地、属于水的,后来到了天上成为男性皇帝的象征,而天上的凤凰反倒成了女性皇后的象征。象征天阳的神祇图腾动物与象征地阴的神祇图腾动物的合体,就是天与地、阴与阳哲学观念的合一。在中国民间美术中常见的“虎头鱼”、“鸡头鱼”,两种动物组合成一种动物,也是天地相合、男女相交的文化符号。另外,“鸡衔鱼”“鸟衔鱼”等,两种动物的组合,也都是天地合一、阴阳合一,代表原始社会群体哲学观的文化符号。所以,中国的许多图腾之物后来都是雌雄同体的。老子说:“万物抱阴而负阳。”中国的这种图腾延续下来,相对的动物,就被赋予了阳与阴、牡与牝的哲学属性。从原始社会图腾中遗留到现在的对鱼、对蟾、对蛇、对虎、对鹿、对鸟,都是牡牝相对、阴阳相合繁衍人类万物的神祇动物或图腾动物哲学符号,而呈圜天旋转的双鱼、双蟾、双鹿、双羊、双鸟,则是阴阳观与生生观合一的哲学符号。当我们看到这种符号组合,就会理解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如我们平常多见的“二龙戏珠”、“凤凰朝阳”、“鱼戏莲”、“凤穿牡丹”等,都体现了这种文化内涵。
无论是汉民族或是少数民族,都有兔图腾崇拜的文化传统,尤其是白兔。看到白兔、获得白兔或者献上白兔,都有天现瑞征之意。白色是洁净的象征,古人多以白为正色。
《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了京城人中秋节月下卖“彩兔”的习俗:“京师以黄沙土作白玉兔,饰以五彩桩颜,千奇百状,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燕京岁时记》中也记载了京城人“兔儿爷摊子”的习俗:“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传成蟾兔之像以,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胃而带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这种用黄沙土制作的“彩兔”和“兔儿爷”,是中秋祭月活动中的吉祥物。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观念中,物分善恶,可以预兆凶吉祸福。在历代的“祥瑞志”中,兔子都被列为重要的祥瑞之物,在《古今图书集成》中就有许多以白兔为瑞祥和以献白兔为贵的记载。在民间传说中也有“者仁德则见白兔”的故事,古今诗文中以兔为祥瑞的更是不可胜数。
而以阳为代表的蛇和以阴为表征的兔的相缠相交,则正好代表了生命繁衍,阴阳结合的生殖崇拜文化。
白屋(海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