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牡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花开时节动京城,唐朝人对牡丹有多热爱 [复制链接]

1#

原标题:花开时节动京城,唐朝人对牡丹有多热爱

提到唐代的瓶花,很多人会想到牡丹。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唐代的国花是牡丹,瓶花中所插的花就是牡丹,其实不然。

说起牡丹,有一个小故事:武则天寒冬腊月要去赏花,后院的花都要开,但是赏花的那一天,牡丹迟迟没有开,武则天一生气,就把牡丹给贬到洛阳去了。在清代,这个故事因为李汝珍的《镜花缘》而广为流传。李汝珍讲的这个故事应该来自于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醒世恒言》里面有一篇叫《灌园叟晚逢仙女》,提到了武则天把牡丹贬到洛阳去的故事。

再往前看,北宋高承编写了一本《事物纪原》,里面讨论了好多事物的起源,其中一条:“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这或许就是武则天贬牡丹这个故事的源头了。

通过这些故事,也能看到一个史实,那就是,在唐代,温室养殖技术并不是特别发达,至少培育牡丹的温室技术还不成熟,以至于冬天其他花都开放,唯独牡丹无法盛开,所以后人就不断加以演绎。

关于唐代赏牡丹,现在能找到的第一条资料是柳宗元留下的。柳宗元在《龙城录》里写到唐高宗在宫里赏牡丹,唐高宗的晚期就是武则天时期。

还有另一条资料能够佐证这件事情,唐朝有一个叫舒元舆的人,他写了一篇《牡丹赋》。《牡丹赋》前面有一个小序,大意是说,武则天是太原并州人,她住的西河有野牡丹,花开得特别好。武则天感叹说宫里竟然没有,便命令从太原把牡丹移到宫里。

从这两条记载和流传的故事可以看出,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才开始把牡丹引种到庭院来。《松窗杂录》里面说:“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唐代宫廷真正开始重视牡丹是在唐玄宗时期。当时还不叫牡丹,而叫木芍药。

《开元天宝遗事》有一条叫“百宝栏”,其中记载,杨贵妃得宠后,她的哥哥杨国忠做了丞相,极受皇帝宠爱,“上赐以木芍药数本,植于家”。唐玄宗赐给杨国忠几棵牡丹,杨国忠把牡丹种到他们家里去,在牡丹旁边围了一个栏杆,还用了百宝去装饰这个栏杆。故事的背后就说明牡丹非常珍贵,别人家里都没有,只有国舅家里有,所以他把家里的很多宝贝都弄到这来围着牡丹。

还有一条“沉香阁”的资料也是记载杨国忠与牡丹的故事,“国忠又用沉香为阁,檀香为栏”,“以麝香、乳香筛土和泥为壁”,“每于春时木芍药盛开之际,聚宾友于此阁上赏花焉”。杨国忠在牡丹旁边竟然用沉香做了一个亭子,这个亭子的栏杆用檀香做的,用麝香、乳香和上泥,抹墙壁,然后等春季牡丹盛开时,邀请一些宾客到沉香阁欣赏牡丹。

中唐时期的翰林学士李肇写有《唐国史补》,他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唐朝中后期,京城的有钱人也开始赏牡丹。这时的牡丹,“一本有直数万者”,一棵牡丹值数万吊钱,特别贵。几乎与李肇同时代的白居易也写过一首《买花》的诗,其中最熟悉的那句就是:“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一丛牡丹花,能值十户富裕人家交的税。牡丹如此贵重,谁舍得把牡丹剪下来插花呢?

白居易在《牡丹芳》中还记载了京城追捧牡丹的情形,“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牡丹花开的时候,万人空巷,可见牡丹之贵重。

◎本文原载于《学习时报》,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返回搜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