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牡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四时佳兴与人同下浦魏氏宗祠古戏台 [复制链接]

1#

万物尽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

下浦是强蛟镇后舟、下洋两村的合称,魏氏宗祠在两村之间的田畈上,为两村共有。下浦魏氏宗祠古戏台年2月被公布为宁海县文物保护单位,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魏氏先祖很早就闯日本,走琉球,游走天下,闯荡江湖。他们在商业上极为成功,积累了较大的财富,故有讲排场的意识。这种意识也反映在建筑物上,位于强蛟镇下浦的魏氏宗祠就有此特点。

浦江魏氏东西门两派于清康熙八年()在大园地镇福庵之右建大堂三间,道光年间扩建成五间。光绪十六年()建仪门、戏台、厢楼等,并按各房派自东向西依中轴线劈半而建,俗称“劈作做”,故风格明显各异,甚至交接缝的漆色也有明显的深浅。

魏氏宗祠为封闭式的宗法建筑。坐西朝东,平面布局依次为照壁、前天井、仪门、戏台、勾连廊、内天井、正厅。仪门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柱头科与额枋上系错位交接的如意网拱,出三跳。大门上彩绘门神。魏氏宗祠的门神栩栩如生,反映了当时的民俗风情和工艺水平。大门上方还有象、龙、狮、凤等雕刻图案。

厢房面阔各三间一弄,单檐硬山顶二层楼房。正厅面阔五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保存着数百年的“进士”“文魁”等许多牌匾。

戏台阔4.8米,深4.7米,台面离地1.5米,与勾连廊梁架交接,组合成一个整体。额枋头出跳,上安角神及凤穿牡丹等圆雕件,平板枋上施平身科四攒,叠拱一斗六升。内额座斗刻成龙凤状,里外拽各七踩,用如意网拱。

台后立屏风八扇,彩绘以八仙故事,正中挂“可以观”匾。藻井圆形,牛毛螺旋式,右旋,呈“S”形递升,以一种旋风式的设计,在收到实用功效的同时,似乎又令人感受到虚幻的神力作用。纵向勾连廊一间,歇山顶,正脊中为牌珠顶,两端为吻兽,下塑“和合两仙”。额枋上各施平身科四攒,内外拽,出七踩。

额枋头出跳,刻成狮凤状。角科左右各出斜昂四组,正昂一道,翼角起翘。内顶设八卦台阶式藻井一个,刻成十六个龙凤座斗,以重翘连接,成龙凤形。八龙至明镜,八凤至第十一层连拱板。井口四面为三角形天花板,各绘蝙蝠纹。戏台顶有“鸡笼顶”已属奢侈,但在勾连廊再设一个“鸡笼顶”,一来为贵宾席享受更好的音响效果,再者也可以抵挡恶劣的雨雪天气的侵袭,更主要的是排场的体现,是魏氏族人的骄傲,凡有人去参观,村民们会津津乐道戏台的精致和当年演戏、看戏的盛况。

魏氏宗祠古戏台结构精巧,精雕细刻,飞檐斗拱,巧夺天工,熔粗犷、秀巧于一炉。虽年深日久,然神韵犹存,风采可见。厢房台梁的石刻反映了祖上造戏台时“万物尽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心态。

来源:采编自《宁海古戏台》

作者:徐培良应可均

摄影:徐培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