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牡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徐银秋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复制链接]

1#

音乐

随拍:漫步行文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文/徐银秋

回老家屋前散步,不经意间注意到了路旁青苔的花开。随意行中无意间看到它们,忽然发现原来,苔花竟然是这样的。

说实话,我真没刻意寻找过传说中的苔花,也没见过。或许是我大大咧咧的性子,或许是不曾瞧见这不起眼的开花。只是在古诗词书本中读过一首诗《苔》。

原诗如下: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诗的作者是随园老人,清代学者袁枚。

他的诗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他既是学者又是美食家,他诗词歌赋无所不能。

我喜欢他的代表集《随园诗话》。这是他在文学成就上最的诗歌著作。袁枚的“性灵说”在清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也就是说,作者创作时要写出作者自己的个性,然后一字一句突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所以,他写下了这首《苔》。

我最早接触这首诗是在读袁枚作品集的时候背诵下来。初读时,感觉这首诗的精炼中,蕴含了无限的人生哲理,给人于鼓励。它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这种写法大概也是绝大多数文人创作时惯用的手法。

在《诗词大会》上曾经也出现袁枚的这首小诗。一时间,网络火热推广宣传,家户喻晓,妇孺皆知。一首默默无闻的诗歌掀起了一阵网络风。让一部分人充满了对苔花的遐想。大都市里很多人是没见过苔藓的。就连我也没刻意去观察它花开的样子。

冬天里,阴雨绵绵,刚好满足了苔藓生长的环境。青石板上的苔藓默默地在路边生长。路上的行人匆匆而过,有的人一脚踩上它们,留下了带有淤泥的脚印,有的人径直而去,我来回走着,竟然不见一人留意过它们。

这是冬天里的农村。天气冷得直打哆嗦。在农村这种很常见普通的植物,谁会在意呢?去观察它的要么是文人雅士,要么是我这种闲得无聊的之人,才会看它这么细致入微吧。一时的兴起,随手拍下了它们。天气寒冷,家里老爸打来电话,问我去了哪里?我说我在拍照。拍什么?我拍苔藓呢!

在一般人眼里这农村背阴而生的苔藓,确实也没有什么诗情画意,它比不上牡丹花开的雍容华贵,但在诗人袁枚的眼里,赋予了苔藓人格化的精神力量。

《苔》是典型的借物言志,托物喻人文学作品。诗人首先描写苔藓的生长环境和形态,最后一句赋予了精神上的升华。描写不是目的,寓意才是动机。

“白日不到处”在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苔藓生机盎然。“青春恰自来”顽强的生命力,在阴暗的角落焕发生机。所以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苔藓的生长环境。为下两句的升华做了铺垫。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两句就是写苔藓不妄自菲薄,自渐形秽,而是自信的生长,活出自己的特色。实际上,诗人是想说一定要在逆境中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侯将相宁有种乎?

我想,这首诗之所以能够经典传诵,主要是它符合了现代人的心里诉求吧。把人的感受与情绪融为一体,载到了苔藓身上。

冷风嗖嗖,寒风凛冽。路旁的这片青苔倒是愈来愈青翠了。放大镜下的苔花沾染着晶莹剔透的水珠,也活泼生动极了,很是精神。

它们长得怎么样么?或许因人而异。在园艺师眼里,它们是锦上添花的园林植物;在文人雅士眼里,它们是文学素材,在普通人眼里,不过是路旁的青苔。

但,它依然努力的生长!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生长着,绽放着!

二都河文学与你说

二都河是一条的河流,是溆水的一个小支流,而溆水是沅水的一个小支流,沅水是长江的一个支流,最终汇集,滚滚东流。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徐银秋,女,湖南邵阳新宁人,毕业于湘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06月出生,目前工作于广东东莞,喜欢文学,国学,历史,哲学,闲暇之余,喜欢写作,阅读,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以文字的形式倾诉,我以我手写我心。重拾时光的碎片,记录人生生活!

《二都河文学》

投稿注意事项:

本平台杜绝抄袭的文章,一经发现,立即删除该文章!

散文、小说等文体不限。

投稿时附作者你的生活照以及小小的简历。

投稿后七天内如果不被采用,请你自行处理。

请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