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敏白灵 http://pf.39.net/bdfyc/140122/4330821.html七年级下学期语文复习之文言文、诗词部分出卷:张永茂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③()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一、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揣摩语言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三、课文分析
1.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2.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3.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4.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5.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帖(),可汗大点兵,*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ānjiān),南市买(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tuò),寒光照铁衣。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zhuó)我旧时裳()。当窗理云(bìn),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一、重点句子翻译(特别注意括号内的字词)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2.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二、揣摩语言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三、课文分析
1.整体把握。
主要情节:①停机叹息,。②出征准备,奔赴沙场。③,凯旋回朝。④建功封赏,。⑤解甲还乡,。⑥双兔难辨,隐喻作结。歌颂了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机敏活泼、热爱亲人、深明大义、不慕功名等美好品德。
2.文中用了两个“旦辞……暮宿(至)……不闻……但闻……”的重复句式,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开我……坐我……脱我……著我……”这一排比句通过木兰一连串的行动表现了木兰的什么心情?
4.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这样结束全诗好不好?
5.为什么全诗将战斗过程写得格外简略,对其余内容却写得特别详尽?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一、重点句子翻译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2.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3.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二、揣摩语言
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三、课文分析
1.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2.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该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
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重点句子翻译
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二、课文分析
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2.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3.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5.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而不染(),(zhuó)()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二、课文分析
1.归纳主题。
2.莲之爱(君子形象)。
(1)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是体态,象征君子;“”是香气。
(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象征君子。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一、重点句子翻译
1.尔辈不能究物理。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4..然则天下之事,可据理臆断欤?
二、课文分析
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而寺僧与讲学家都错了呢?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原句:?
3.试分析讲学家与老河兵“笑”的含义。
4.老河兵比讲学家高明的原因是什么?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赏析该诗,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云,决入归鸟。会当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歌围绕诗题中哪个字着笔,着重写了什么内容?
2.说说你对尾联的理解。
3.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4.请从“钟”字入手,对诗中“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货析。
登飞来峰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身在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酒浑,丰年留客足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鼓追随春社近,衣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门。
1.本诗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
2.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3.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
4.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东指即天。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
2.三、四句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3.下列对诗歌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
B.全诗以一种热情洋溢的战斗姿态,对清朝当政者以讽谏,表达了作者心中对国家未来命途的关切和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
C.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