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牡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靳之林一棵生命树的原生话语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最专业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讣告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员靳之林同志因病于年12月9日上午9:17离世,享年90岁。

靳之林先生遗体告别定于年12月15日上午10:00在八宝山殡仪馆兰厅举行。

特此哀告

中央美术学院

年12月9日

庆阳人民永远不忘靳先生

——悼念靳之林先生

今天下午三点多,突然闻知我国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研究专家靳之林先生去世,我非常悲痛!坐在宁波大学宾馆里失声哀哭,给乔晓光先生打电话,证实先生是真的逝世了!他说追悼会时间正在商定中……

先生是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驱,是一位杰出的民间艺术研究专家,是一位真正热爱人民的大艺术家!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先生深得人民的热爱!

靳之林先生生前为甘肃庆阳市民间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将陇东庆阳剪纸艺术大师祁秀梅和陕北几位剪纸大师请进中央美院开展剪纸教学。对庆阳民间艺术开展了前后持续几十年的调查,并将调查结果,用于所有他著述的民艺著作中。他对秦直道文化资源的调查非常深入,其中秦直道庆阳段,更是他调查的重点,收获非常丰富。他发现支持过庆阳多位民间艺术家的创作,给他们多方面的肯定扶持。21世纪初,庆阳市创办香包节,至今将近20届了,靳之林先生光临指导,担任学术顾问、评委,计有五六次次之多。

先生从青年时代心系庆阳,到老年一直念念不忘,想回到这块文化热土再走一走。

我曾代表庆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前往北京先生家中看望先生。给先生带的礼物就是马秀珍的剪纸,陈树林做的老布鞋。先生细心做好标签,收藏起来。

我妹妹和我对先生进行了长达三万字的采访,发表在北京的艺术刊物上。先生给我写过“锦绣田园,荷包飘香”的题词,给庆阳市题写了“庆阳香包香天下”的题词,高度肯定庆阳市开发香包文化产业的成果。

那次拜访,先生签名赠送了我他的油画全集,要我把他对庆阳民间文艺家的问候带给大家。先生对庆阳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肯定,是巨大的,庆阳民艺在华夏文明源上的崇高地位,是通过先生的肯定才为全国学术界逐步认识的!

庆阳人民深切哀悼先生,为先生送行!

感谢先生,先生安息!

甘肃省庆阳市民间

文艺家协会主席李建荣

年12月9日

靳之林先生对庆阳民间艺术的研究

李建荣

靳之林,男,年生,河北省滦南县人。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民间美术研究室主任等职,荣获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政府津贴专家”、获法国功勋与敬业最高颁奖委员会金质十字勋间。年毕业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与中央美术学院,留校任教。从师徐悲鸿、吴作人、冯法祀、齐白石、李可染、王临乙、孙昌煌等老师。他长期从事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系。油画系董希文工作室,吉林省艺术学院美术系,为国家培养高等美术专业与理论人才,-年发现与全程考察秦始皇直道和陕北石窟窟。专著有中国民艺民俗与考古文化丛书,著文与专著有《秦直道》与《延安石窟艺术》,并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辞条《陕北石窟》;于—年由延安至全国范围的民间文化考察期间,普查挖掘拯救和传承发展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第一个民间艺术大展《延安民间剪纸展览》,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间美术运动的高潮;挖掘湖南湘西辰河高腔《目连救母》于年率团在法国和西班牙国际艺术节演出;-年在法国巴黎举办他个人的收藏展《中国民间艺术展》等。

靳之林先生曾在陕北工作十三年,对老区人民有着深厚感情。在庆阳人民的心目中,靳之林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受人爱戴的好老师。庆阳市是他民间艺术研究的“根据地”,他的研究也给庆阳市带来了很大的社会声誉。他把庆阳民间艺术介绍向了全国,介绍向了世界,确定了庆阳民间艺术在全国重要的学术地位。延安工作时期他就多次深入陇东农村考察民间艺术,返调中央美术学院之后,继续保持与庆阳本地文化工作者的联系,“大学者”与“土学者”双向互动,研究庆阳民间艺术,他非常具体地指导了庆阳市基层民间艺术研究者的工作,多次为庆阳市民俗民艺图书的出版牵针引线,题词撰写序言、评论。他来庆阳,庆阳学者或民间艺人到北京,靳之林先生的家就成了他们的家。他的精神深深继承了解放区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的鱼水情深,他给我们长了精神。

他对陇东民间艺术的评价可谓一言九鼎,他说:“特别是像陇东、陕北和晋西黄土高原,这些曾经作为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摇篮,黄河中上游边远山区……大量极其丰富的汉代文化,甚至远古文化遗存继承在民间艺术与民俗中保存下来,成为极其宝贵的地上‘活文物’,为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和民间艺术与民俗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宝库。”他将陇东与陕北、晋西并称为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华夏文化的摇篮,认为庆阳的民间艺术,特别是老年作者的民间艺术,隐藏着另一个艺术的和哲学的体系,另一个没有被污染的体系,是原生态的民间文化,至为宝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出版他的著作《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观念》、年出版《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三本图文并茂的大作是先生学术成就的代表作,三本书中引例分析的庆阳民间艺术品达上百件。三书的学术价值是世界性的,靳之林教授从艺术史学、美学、美术、哲学、民俗学、人类学、考古学、神话学等不同角度出发,综合研究民间艺术,融汇百家,自成一家,形成呕心沥血之作,必将对相关学科的面貌产生重要影响。因为他从民族文化的宏观角度,以世界历史上罕见的中国民艺民俗中,保存的历史文化遗存为矿藏进行研究,他全力以赴地致力于开拓独树一帜的中国民艺、民俗、历史、考古四者结合和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的立体研究体系,他开创了一门不仅包括民间艺术考古与民俗考古这一人类文化艺术研究的新学科。事实证明,他已经牢牢地奠定了这一新学科的基础。

研究的视角可概括为“三原”,即:人类群体的原始观念、原生态的中国民间民俗艺术、中国本原哲学。其研究的精华主要体现在对瓜葫芦、生命树、抓髻娃娃三个民间文化的典型符号的解读上。因而书中源于庆阳市的案例也主要是这三类图式的剪纸、荷包等作品。这些作品当然乘着他书的法文版、英文版、日文版“走向世界”了。由于内容的丰富,在此我们对先生的学术成果只作一些简要的介绍。(年)

按语:是一棵苍松,精神之鹰从树顶飞升,盘旋,俯瞰,瞩目黄土高原亿万年的沟沟壑壑,满眼深情。是一棵大槐?在这个初夏,开满一头的白发,艺术之*在蓝天绿野间,绽放华夏本原艺术的芬芳。抑或是一棵高大的银杏,在收获的金秋,闪烁着生命之光,叙说人类文明的本原?这,是一位大地之子敞开心扉的倾诉,是一位人民画家赤诚之心的解剖,循着他的回忆,我们看见一位执着于艺术的孩童,是怎样一步步,成长为一位中国民间艺术的代言人,一位深受人民热爱的优秀的艺术大家。

关于民间,关于油画,关于中华民族艺术与文化的过去、未来,关于画家自己一生的激情追求——这是年4月,在北京靳之林先生的家里,我们倾听着八十三岁的靳先生娓娓叙说他的艺术生涯,当然这也是一次原生态的艺术口述史,第一天近三个小时,第二天从早上九点多,到下午六点多,两次访谈整理出来,字数已有数万之多。限于篇幅,在这里我们只能选发一些,更多的有待继续访谈先生,形成一部较为系统的传记性质的口述艺术史,再飨读者。这次访谈主要有李璇访谈,李建荣参与,李泾婷协助整理。(年)

靳之林:一棵生命树的原生话语

——靳之林先生访谈录

李建荣李璇李泾婷

悲鸿恩师的油画《箫声》

引我进入艺术殿堂

古元同志的版画《菜圃》

送我到了黄土高原之乡

陕北窑洞的老大娘

给我两把金钥匙

一把叫“生生”

一把叫“阴阳”

打开了民族本原文化的宝藏

打开了人类本原文化的宝藏

——靳之林

年4月的一天,在北京靳之林先生的东城寓所,我们倾听先生娓娓叙说他的艺术生涯。这是一位大地之子敞开心扉的倾诉,是一位人民画家赤诚之心的自白。循着他的叙说,我们看见一位执著于艺术的孩童,是怎样一步步,成长为一位中国民间艺术的代言人,一位深受人民热爱的优秀艺术家。

是的,他的七个小时的叙说完全是一本动人的传记。延安,为什么让一个非“三八式革命家”的靳之林如此眷恋,如此难忘?我想大概就是老人终其一生不倦的朴素的情怀吧。

一生倾注在艺术上

中央美院原来一进门就是徐悲鸿写给全校的座右铭“为艺术而艺术”,这一点很符合我的追求。我就是倾注一生在艺术上,整个人生的荣辱、生死都关乎这一件事,没有功利。

我有一首诗:“悲鸿恩师的油画《箫声》领我进入艺术殿堂,古元同志的《菜圃》送我到了黄土高原之乡,陕北窑洞的老大娘,给了我两把金钥匙,一把叫生生,一把叫阴阳,这两把钥匙打开了本原文化的宝藏”。另外我自己还有一个总结:第一个,西方的色彩造型是徐悲鸿和吴作人给我的。第二个,中国的笔墨气韵是齐白石、李可染、董希文给我的。第三个,本原的哲学主题,这是陕北窑洞里的老大娘给我的。第四个,狂热的生活激情,是父母亲、老百姓还有中国的大自然给我的。油画里面我的色彩是纯西方的,但情感不是;油画的技巧、油画的特性也是纯西方的,但精神不是。

年2月,李建荣陪靳之林先生一起在山西太原煤炭博物馆参观山西壁画展览,此行还有李亚蓉女士。

童年的创作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大自然,那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老家在农村,从豆子地里割完豆子回来,在回家路上回头一看,霞光万丈,豆子地上边一大片晚霞。回家之后,那时候没有水彩,就用墨画了一张晚霞。

小学五年级的一天中午下课之后,回家吃饭,刚一出教室门,就看见门口那个影壁上的爬山虎,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亮面是亮白色,强反光,暗面是极黄带绿的。这种感觉很迷人,我就不想回家了,于是就画了张水彩写生,特别强调了那种冷暖的关系。

老师的影响

年北平艺专成立,接着年我高中毕业了,在北平艺专第一次看到徐悲鸿的个人油画展,我最喜欢的一幅作品叫《箫声》,因为我喜欢音乐,我能感受到作品中箫声的意境:远方是一片秋水长天,云雾缭绕。我一下就被这种画面吸引住了,暗下决心,要学油画,之后考入北平艺专美术系西画组。

齐白石来给我们授课,他不讲理论,上来就画画。他画画不像别人一部分画完再画另一部分,他是整幅画跟着笔墨走。和西方先构图的技法不一样,他上来就画,上一笔决定下一笔,这种磅礴的气势和我临摹的其他作品是不一样的。

董希文笔笔传神,强调生命力。我问他,油画民族化和中国化的核心是什么,他说两个字:写意。

古元可以说决定了我一生的艺术之路。年,我在艺专第一次看到的是《抗战八年木刻选》,后来又看到了《北方木刻》,当时最震撼我的就是古元的《菜圃》。《菜圃》这个作品明朗、质朴,带有农村的乡土气息,我感觉耳目一新,心胸豁然开朗,精神顿时振奋,真正是拨动了我的心弦。

我那时候喜欢米勒带有田园风格的作品,我是成长在一个农村田园式知识分子家庭,当看到古元作品中对乡村人物和对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刻画时,感觉十分亲切,就像找到了自己一样。

延安像圣灵一样召唤着我

解放后,延安的秧歌到北京来了,黄土高原的小说来了,民歌、剪纸过来了,古元的剪纸风格木刻过来了,我一下就感觉找到自我了。原来我找徐悲鸿,找吴作人,找毕加索,找马蒂斯,都很迷茫,犹豫不决。古元的木刻加上北平的解放,我的心一下就扑向了黄土高原的解放区——延安。我真正找到自我,找到光明的艺术之路的时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到陕北。

下了飞机往城里走,路过延河大桥,正是下午四点,金色的阳光打到宝塔山上,后面就是蔚蓝的天空,下面是清澈见底的延河水。金色的宝塔山倒映在河水中,塔尖刚好落在沿岸,我当时扑下去喝水,脸贴着宝塔山。后来等我到了东北,心情苦闷的时候,就写了一首诗:“俯吮延河水,脸贴宝塔山;十年不眠夜,热泪想延安”。那时候一听信天游,眼泪就哗哗往下流。

到二十里铺之后第一天,一个放羊娃娃拉着我到后山上去,看到层层叠叠的黄土高原,像海浪一样涌来……从二十里铺到南泥湾,我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一种真挚质朴的感情,憨厚纯净的品质之美。

年和年每年我都在陕北待两个月。画《南泥湾》的时候,我就翻看《解放日报》,里面有老农教战士耕地的照片,我就画老农和战士之间的关系。这幅画定稿的时候让王震将*看过,他说这张是他看过的最好的一张,因为最真实,主题很明确,就是生产、战斗和学习。他告诉我说,画油画不能“多、快、好、省”,一定画好。就这幅画,后来跟着我到东北,到延安,再到西安,最后又回到北京。

吴起美术小组和延安剪纸

年,我终于如愿回到了延安。我的任务是组织各县文化馆美术干部学习,如何为农业服务。有人担心画画对延安人民的生活起不了什么作用,我就打算找个最穷的地方做起。延安最苦的地方是吴起,那儿连知青都不派。我说我到那儿去,因为如果吴起能够发动起来了,那延安就没话说了。

春节前我去周湾公社长城脚下的宁家湾剪纸小组,从吴起到周湾公里全是土路,我就走着去,走在一米多厚的黄土里,第二天才到村子里。就这样走村串户,一年之内,美术队伍就达到一千人,后来我搞了五个美术小组。

有很多会剪纸的老大娘,在文革的时候被批斗,已经不敢把手艺拿出来了。所以先要了解群众的文化、民族的文化在延安还有没有,还有多少。剪纸的手艺人我们知道几个,但单凭这几个人是达不到传承目的的,必须了解整个群众中到底还有没有一个文化的传承。

这就决定了要普查,要普查就是“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然后建立档案。先从剪纸和刺绣普查开始。但是提出这个剪纸刺绣普查之后,各县文化馆就有人开始议论,不明白搞这个有什么价值。但是搞这个普查我一个人是办不到的,得组织全县的干部班子,于是我就说,先组织文化馆美术干部的学习,包括我在内接受培训,请了六个会剪纸的妇女,其中四个老大娘,两个年轻女子,办了一个剪纸培训班,各县文化馆的,想来的都可以到这儿来。后来搞普查,办培训班,美术干部首先放下架子向民间艺人学习。

年4月份在中国美术馆办延安地区剪纸展览,这是文革以后办的第一个民间美术大展。成为文革后,民间美术的报春花,引起了很大轰动。后来第一次带剪纸大娘出国去巴黎交流。

年2月8日至10日摄于山西柳林孟门李建荣摄

发现原生态民间艺术的核心

我对剪纸,对民间美术的认识,开始都是止于欣赏它的风格,或创作手法上,我喜欢粗放的、质朴的、概括的剪纸手法,像古元的那种木刻。但是没有真正进去到民间文化里面,经普查,真正进入到了社会生活。比如对《抓髻娃娃》的认识不只停留在剪纸手法上了,它是有关招*的、辟邪的、生孩子的,直接关系到社会生活的需要,而这个需要是个什么样的主题,这种民间艺术的核心主题是什么。比如《老鼠吃南瓜》这个作品反映的是什么,是丰收多子。关于这些生活表现,我是用五年的时间,博览群书才了解到的。我总结出两个蕴含在民间艺术中的主题,一个是多子,一个是长寿。

关于长寿的象征也很多,人的长寿和物的长寿,人的丰收和物的丰收。人有一个最基本的文化意识,就是生存,但是人总得要死,所以就靠一代一代的繁衍来延续。怎么才能繁衍呢?必须要有男有女,有雌有雄,阴阳相合,才能化生万物,人是这样,大自然也是这样,因而万物生生不息。有了这个再一看,所有的刺绣艺术也好,剪纸艺术也好,整个艺术群体创造的文化,都是为了表达这样两个主题,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本原哲学。

本原文化的核心是本原哲学,而本原哲学都是符号,这些符号都在老大娘的剪刀底下,老大娘一剪出来,就都明白了,原来这些考古文化的符号是这个意思。以前中华民族的文化没有断裂,将来中华民族与世界共享的最重要的是文化。文化里的核心还是哲学观,而剪纸、刺绣这些民间艺术就是对哲学符号的阐释。所以社会才是老师,在社会里学到的是在象牙塔里学不到的,老大娘的剪纸表达的是整个民族的哲学观,民族精神。个人可以有伤感,小情调,民间没有,本原哲学里面没有伤感,它只有生生不息,是中国人对宇宙观的解释。

眼观宇宙,俯瞰万物,万物与我合一,万物与我生生不息。齐白石的画里边就有这种精神。齐白石的艺术我们现在没有给他研究到位。实际上宇宙万物都可以在他的画里面看到,一切都在他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