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与闪,清新和淡雅的结合
说到澳,我想起了一句唐诗“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看惯了鹦鹉大红大紫,澳桂基因为牡丹注入一股清新的格调,这两年来深得鸟友的喜爱,好像手里没有一只澳,都不好意思说我是牡丹爱好者了。
而闪光,与澳相同的性连锁遗传基因特性,导致这两个基因很快的就组合成铁搭档,很稳定的搭配在这类基因繁殖中。另外,闪光基因将腰色弱化了,再加上头色的统一,尾巴色彩的配合,使得澳的体色更加淡雅了。
澳和闪的基因繁殖特性前面有所提到,此处不在累赘。
这里要说说黄化与澳,为何都是黄化的一种,更多人选择了澳。
澳基因和黄化基因为等位基因,在22条染色体中,它们都在17位,当这两个基因同时出现的时候,澳占优势,显示出来的是澳,比如一只日本公配一只澳桂母,那它们的子女只要是澳桂肯定是公的(带澳桂基因和黄化基因),是日本则为母的,从培育程度上,澳也相对简单,所以大多数人这两者选择澳;
澳桂的黄化特性(pallid),它仅仅是弱化了黑色素,而日本的黄化基因(ino)则是全部干掉了黑色素,所以ino的鸟腰部蓝色都变成白色了,而澳桂则保留了蓝色(原始色);
最后一个是最关键的,因为遗留了部分黑色素,它还可以结合派特基因、边化基因,不至于像ino,生出来的边化都看不出来了。同时,利用这遗留的黑色素,澳可以玩出五颜六色的,比如绿色澳闪、黄色澳闪、蓝色澳闪、紫色澳闪、墨色澳闪、白色澳闪、红头澳闪、金头澳闪、以及这种中间色,本人养牡丹的目标正是养上一群各色各样的澳闪了。
下面说说各种颜色的澳闪。
1、红头系
红头的澳闪只会出现黄色和绿色,像紫色、蓝色、白色、墨色是跟它无缘的,基因特性是冲突的。
红头黄色澳闪,可以拿澳闪或澳闪基因的公鸟与黄桃结合;
红头绿色澳闪,带澳闪基因的绿色公鸟与普通绿色鸟(如绿桃)结合可得;
2、金头澳闪
跟红头一样,也是只能出现绿色和黄色的澳闪,相比红头就多了个普通的橙面基因,但价格今年来被热捧了很高,弄得我都舍不得下手;
金头黄澳闪,其实跟黄桃很像了,橙面基因的鸟组合进去;
金头绿澳闪,绿金面带澳闪基因繁殖出来;
3、白头澳闪
大家都知道,牡丹鹦鹉原始由红头而来,白头是在不断的蓝化过程中提炼而来,所以白头澳闪的色系就更多的,第一代白头澳闪应该是带金顶的,身上的颜色不是黄色就是绿色吧
刚好我自己繁殖的第一个澳闪就是金顶的,尾巴上也带了一丝金带,其实也挺好看的。八咫
白头澳闪的颜色则可以有黄色、绿色、蓝色、紫色、墨色、白色
黄色澳闪,最常见的澳闪,大家所谓的黄化鸟,其实澳本身就是黄化,这是黄色澳闪把黑色素基本过滤掉了,身上的毛看起来都是黄色,这里的黄化有人误解为与日本桃之类的混杂,其实是澳最原始的表现罢了。但是要提炼出白澳闪,则必须是这类黄化彻底的鸟才能提炼;
绿色澳闪,这应该是大家口头所说的苹果绿了吧,其实还有很多种绿,我的理解是绿色的澳闪基因鸟和绿色或蓝色的母鸟繁殖出来的,尽量不要用前面所提的黄系澳闪;
蓝色澳闪,这是海水蓝吧,还有钴蓝重蓝的,我觉得是澳闪基因的蓝闪等蓝系鸟所出,尽量不要用前面的绿色澳闪和黄色澳闪,绿色澳闪进一步蓝化应该也能出,就是提纯过程比较漫长,大家深有体会。
紫色澳闪,没找到图,拿了紫伊莎来用,它们之间仅仅差了一个淡化dillut基因,在蓝色澳闪的基础上,复合进来了紫罗兰基因,改变了结构色;
墨色澳闪,在紫色澳闪的基础上,复合了两条深化基因dark,到了这个程度,澳的色彩已经往深色发展,以至于很多人分辨不出澳桂还是美桂了。
白色澳闪,因为%蓝化的作用+%黄化的作用,使得身上都是白色的羽毛,虽然失去了其色彩的魅力,但可以拿它用来作为提纯的好材料。
再往上,则是复合淡化基因dillut,颜色将更加淡雅,但不要失去色彩才显得澳闪的美,如前面所提紫色伊莎贝尔,这里不详细阐述,附上几个色系的伊莎
以上是各色系的澳闪,相信很多人会蹦出跟我相同的想法,养一群这样的澳闪,只为养眼。
九咫
个人所好,这个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