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牡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管理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开展第十一期ld [复制链接]

1#

3月29日下午,管理学院学生第三*支部在立信楼开展支部特色活动——榜样之声。本次活动由欧阳勤同志主持,彭千峰、蔡清芬、王艺菲、王金宝四名同志主讲。管理学院学生第三*支部*员、预备*员、入*积极分子以及递交入*申请书的同学积极参与本次活动。

01

活动开始,由彭千峰同志向大家讲述了他的榜样——谭翊泉的故事。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此次大会中,江西54人和40个集体获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其中,我校扶贫点武宁县官莲乡东山村委会,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我校团委办公室主任、九江学院驻武宁县官莲乡东山村第一书记谭翊泉老师赴北京领奖。

*建引领思想脱贫

东山村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村,全村9个村小组户人,来自全国16个省份,姓氏就有个。矛盾纠纷多、工作协调难、发展底子薄是该村的基本村情。谭翊泉刚到村里就发现,村“两委”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发挥不充分,抓*建意识不强,村*组织威信不高;不注重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村集体经济薄弱。面对现状,谭翊泉深知,只有思想脱贫,脱贫攻坚才有坚实基础,乡村振兴才会有可靠保障。

为此,谭翊泉积极争取学校*委和组织部门的大力支持,创新“三引三化”*建促脱贫攻坚模式。

抓书记引导,坚持*建规范化。

在他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规范了村“两委”运行机制、*的组织生活制度落实和村级活动场所建设。

抓班子引路,坚持*建项目化。

他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对接一个产业,建立了4个专业合作社和2个村办企业,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由年负债几千元到年的34.4万元。

抓*员引策,坚持*建网络化。

他把全村*员分成10个*小组,构建产业服务网络图,主动塑造好*员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感召力。

“三引三化”*建工作模式成为东山村引领脱贫攻坚的主抓手。五年来,全村累计培养13名*员致富带头人,解决贫困户就业人次,直接帮助贫困户人均每年增收多元。

文化引领精神脱贫

作为“十三五”省定贫困村,东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40户,共计人。身患糖尿病、每天离不开药的李正英是村里的重度贫困户。年,谭翊泉与她家结成帮扶对子后,帮助她家盖起了新楼,开起了小卖部,增加了家庭收入。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谭翊泉深知文化知识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只有科技扶贫、智力扶贫才能让村民彻底脱贫。在九江学院*委高度重视下,谭翊泉带领驻村工作队,结合学院实情和东山村实际,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送文艺下乡等活动,丰富了村民精神生活。

产业引领生活脱贫

面对2万余亩林地、多亩水域面积,谭翊泉与*员干部决定做足“水文章”,围绕打造“庐山西海滨湖第一村”,推动“旅游+生态+扶贫”,走出一条生态扶贫的新路子。年,东山村发展清水养殖贫困户4户16人,实现贫困户人均增收多元。以“生态+光伏”,实现产业绿色发展,建有5千瓦光伏发电站2座,受益贫困户40户人。

发展产业的过程中,在他的带领下,在外务工的18名成功乡贤募集万元推进整村田园综合体建设,已建成平方米的游客集散中心,村集体入股5%。他发挥“4+N”*小组引领产业扶贫模式,采取“支部+*员+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一个*小组引领1至2个产业,一个*员成为1个产业的致富带头人。目前,全村有40户贫困户以资金、土地、投劳等方式入股蔬菜基地合作社,实现了贫困户入社全覆盖。

02

蔡清芬同志向大家讲述了她的榜样——吴应谱,樊贞子夫妇的故事。

人物介绍

吴应谱,男,汉族,29岁,中共*员。生前系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复原乡雅洋村第一书记。

樊贞子,女,汉族,24岁,中共*员。生前系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大椿乡结对帮扶干部。

最美的青春,定格在扶贫路上

她一直坚持工作,说“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

在修水县委和县政府举行的追悼会上,75岁的游承自泣不成声。

那天是周日,大椿乡干部樊贞子前往距离县城近3小时车程的船舱村入户调研。担心山路险峻,在复原乡雅洋村担任第一书记的丈夫吴应谱与妻子同行。二人完成工作后,返回县城。途经溪口镇易家湾路段时,意外发生了。

“饭桌上,弟弟还在教弟媳算贫困户的收入”

“知道要去扶贫,吴应谱是县政府办第一个报名参加的。去的还是距离县城最远的乡镇之一——复原乡,离樊贞子工作的乡镇也很远。”修水县政府办主任齐*说。

吴应谱在担任雅洋村第一书记不到一年时间里,走遍了全村14个自然村,写满8本工作日志,对62户名贫困户的情况摸得很透。雅洋村的药材基地、光伏电站、扶贫车间里,都有他的身影。

就是这样热爱基层工作的小两口,把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扶贫路上。

“虽然年纪小,但是他们朴素的事迹,是修水县扶贫干部群像中最感人的一笔。小两口给年轻扶贫干部树起了好标杆。”修水县委书记孙朝辉说。

致敬

“应谱的事迹对我影响很大。他年纪轻轻跑到这么偏远艰苦的地方,家里都照顾不到,还坚持深入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他牺牲后我主动要求过来接替,从他的电脑里可以发现,他之前的工作做得很扎实。我当时就想,一定要把手头的工作做实,把应谱未来得及完成的事业完成好。”修水县政府办公室驻雅洋村第一书记查杨帆说。

“应谱、贞子夫妇是扶贫战线上辛勤付出的代表,雅洋村、船舱村的变化也只是全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一个缩影。”大椿乡船舱村*支部书记徐汉表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应谱、贞子夫妇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接续奋斗。”

03

王艺菲同志向大家讲述了她的榜样——张桂梅的故事。

“孩子,别哭,有什么困难跟我说”

——张桂梅

脱贫攻坚时代楷模——张桂梅

张桂梅,女,满族,中共*员,年6月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原籍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年12月参加工作,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义务兼任),丽江华坪桂梅助学会会长。

年,在云南儿童之家工作的张桂梅看到了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彻底解决山区贫困问题。她四处奔波筹集资金,努力了五年也才筹集到1万元。经多方努力,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成立,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免费女高,专门供贫困家庭的女孩读书。建校12年来,已有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做贡献。

高尚的人格,熠熠生辉

华坪女高佳绩频出之时,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患上了10余种疾病。张桂梅说:“当听到学生大学毕业后能为社会做贡献时,我觉得值了。她们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为了省钱办校,她曾经一天只花三块钱生活费。

被人扶着走到桌边,从装着十几盒药的塑料袋里,拿出药盒打开,抠出药片,一把倒进口里,再端起水杯仰头喝水……这些动作张桂梅熟悉得像是做过几千遍。有四颗白色药片,她喝了两次水才咽下去。

张桂梅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投身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攻坚克难,执着奋斗,为当地教育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她矢志不渝,克服种种困难,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建成针对贫困山区家庭困难女孩的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使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贫困家庭脱贫发展的希望与信心。

04

王金宝同志向大家讲述了他的榜样——武汉鼎的故事。

一个平凡的人该怎样活着?一名普通共产*员该为群众做些什么?……这些在普通人心中有些大又有些空泛的问题,在85岁的武汉鼎的眼里却再清晰不过。“*强、民富、村和、我服务,甘愿做一名孺子牛。”这不仅是武汉鼎情系三农的自白,也是他六十年如一日扎根农村的真实写照。

不久前,这位耄耋老人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在清水河县城关镇昆新社区的武汉鼎工作室,初见武汉鼎,这位身材高大、朴实敦厚、开朗豪爽的老人,留给人的印象是坚强、自信、激情……一如那个农民群众信赖的“老黄牛”。

*员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曾经担任过清水河县兽医站站长的武汉鼎,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退休以后,他的心始终牵挂着自己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农村、农民和农业。

12月的清水河县寒风料峭,但却掩盖不住一股股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与热情。

“*员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武汉鼎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作为一名老*员,武汉鼎始终以百姓之心为心,坚持感情“下移”、眼睛“向下”,尽其所能为群众排扰解难、做好事、办实事,将惠民政策和举措温暖传递到民众之中,真正做到了让群众满意,让基层满意。

帮扶群众暖民心

在清水河县城关镇暖水湾村,武汉鼎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年,他主动辞去任职三年的县兽医站站长职务,到暖水湾村开展科技扶贫工作。“要想做好群众工作,关键要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武汉鼎时刻将村民的点滴需求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中。工作期间,武汉鼎扑下身子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群众工作,进群众门、说群众话、听群众声,为村民办了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真正地成为村民的贴心人。

“这就是我们村以前居住的旧窑洞,如果不是武大爷,我们不可能那么快搬出土窑洞;如果没有武大爷,我们村不可能那么快脱贫致富……”清水河县城关镇韩庆坝村村委会副主任严琼指着暖水湾村的旧址告诉记者,“曾经的暖水湾村,26户人家挤在一条小山沟里,没水没电,要想出村得翻过三道山岭,走十几里的山路,村民的衣服鞋袜都打着补丁,每天吃两顿饭,只有土豆和葫芦。”

舍小家为大家

在很多人眼中武汉鼎是慷慨大方的好心人,可在大儿子武斌眼中他却是“抠门小气”的父亲。

年春天,清水河县韭菜庄乡摇铃沟村存放的莜麦籽种发了霉。武汉鼎要把自己家的好莜麦换给村里做籽种,妻子说啥也不同意,趴在莜麦口袋上哭着说:“这是我们一家人全年的口粮,你拿走了我们咋办?”武汉鼎却开导妻子说:“我们大不了吃一年赖莜麦!如果不给他们兑换,全村40多户人家,今年就没法种地,明年就断粮了。你说咱们能不管吗?”听了这话妻子拽着粮袋的手松开了。结果,武汉鼎全家整整吃了一年又黑又硬又难闻的赖莜面。

在家人的记忆中,武汉鼎的工作永远干不完,经常一两个月不见人影。为了尽快改良当地畜种,武汉鼎顾不上照顾患病卧床的老父亲,到山东引进种驴,他和毛驴挤在一节货运车厢里行程数千里。下火车后,又赶着毛驴翻山越岭,步行了多公里,当他挂着一身驴粪渣子、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时,父亲已经去世半个月了。

武汉鼎一辈子舍小家顾大家,不是对家人无情,而是心有大爱。他的情,他的爱,早已融入到家乡父老乡亲身上。

这一位又一位为脱贫攻坚战奋斗的英雄们,他们矢志不渝地奋战在脱贫一线,他们甚至在扶贫过程中献出生命,我们应该始终牢记向他们学习,向扶贫人致敬,向榜样致敬。

END

编辑:张玉婷

校对:耿时超魏紫琳

审核:彭静郭振

投稿邮箱:jjukydyzj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