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角始载于《名医别录》,以水牛之角入药。
《本草纲目》对水牛的描述有:“水牛色青苍,大腹锐头,其状类猪,角若担矛,卫护其犊”,此描述与今之水牛形态接近。
水牛因皮厚,汗腺极不发达,常需入水散热,药用其角,故有此名。
血分热证在临床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温热病,经过气分的阶段,然后就进入营血阶段,其实营分的热证、血分的热证,都是在血分,只不过传变的时间有先后,程度有轻重。
营分证刚从气分进入血分的初始阶段,由于刚刚从气分发展而来,所以气分的一些症状还没有完全消除。进入了营血阶段后,由于正气不那么强盛了,正邪相争就没有那么激烈,温度还会降低一点。
但是在这个时候,最典型的表现是津液受到明显的耗伤,脉就不是洪大有力了,而是变得比较细数,温热病的脉都是数的,但是变得比较细弱一些,那就是正气或是津液受到了损伤的一种表现。
由于进入了血分,舌头的红色就加深了,出现了红绛的颜色。血液有个特性:遇寒则凝,遇热则沸,血液受到热邪的侵扰,它不但是运行加快,而且容易使脉络损伤,出现出血的征兆。
由于在营证阶段,出血刚刚开始,是一般所说的斑疹隐现,隐隐约约可以见到在皮下有面积比较大的斑或点状的疹等皮下出血表现。
在血分阶段,病程更久一些,会更严重,这个时候舌质更深,出现紫色或深绛,出血也加重了,所以斑疹显露。但它们没有本质的差异,只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对于温热病营分热证或者是血分热证的治疗,首先都要用清热凉血的药,这是相同的,只不过在配伍的时候,这两个阶段有差异。
营分热证或是在血分热证,都伤了阴,又都需要养阴,这也是共同的;温热病有热*,同样都需要清热解*,这是贯彻始终的。
所以不管在营分还是在血分,这三类的药物:清热凉血的药物,养阴生津的药物,或清热解*的药物,都是要用的。
但在营分阶段,从气分刚刚传变过来,还有一些气分的症状,还要用一些清热泻火的药,比如说金银花、连翘,或者是黄芩这些药物,即温病学家所说的,入营之后还可以透营转气。
到了血分证的阶段,出血非常明显了,不但要凉血,还要止血。出血了以后,皮下出现了斑点,就是说血已离经,成为了瘀血,不但要止血,还要活血化瘀。如解*地黄汤,为什么要用赤芍、牡丹皮,除了凉血以外,就是活血化瘀。
另外一种是一般内科病的血热妄行。这就是清热凉血药的基本功效和主治,
清热凉血药也有兼有功效。这一类的药应当注意兼有功效。
前面说了,在营分阶段和血分阶段都有热*,所以就要考虑清热解*的功效。清热凉血药有的本身就是清热解*药,比如水牛角、玄参、紫草,就兼有解*的功效。
由于在营分或是血分都有阴津耗伤,都需要养阴生津,地黄、玄参,都是养阴的生津的药物。
进入了血分,就需要止血的功效,如地黄,不但能够凉血,而且还是止血的药。
出血之后就有瘀血,就需要活血化瘀,牡丹皮、赤芍、紫草,不但是凉血药,也是化瘀药。
要考虑清热凉血药的兼有功效,往往要强调这四种功效。
这样掌握好了,临床选择时也就比较准确:为什么要在这个阶段选这个药,这个药对于这个阶段有什么临床意义,它能解决些什么问题。比如说温热病的营分阶段,为什么要用玄参?
玄参不但清热凉血,而且它是养阴的药,同时也是清热解*的药,所以对于温热病的营分证,玄参就能起到这三方面的治疗效果,但是它没有止血的作用,没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在血分阶段可能用玄参就比较少,在营分的阶段用玄参就比较多。
比如说清宫汤是用在营分的阶段,玄参就很重要,真正到了血分的阶段,如解*地黄汤,未用玄参,就是这个道理。
清热凉血药都是治疗热证的,所以药性都是寒性的。清热药应该有苦味,这也是因其苦能清泄。
除了苦味以外,还兼有甘味,和清热泻火药当中的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这些药物有甘味是同样的道理,因为有的药物能够养阴,养阴属于补虚的范畴,符合五味里面讲的甘能补,凡是兼有养阴的清热凉血药,比如说生地和玄参,又有甘味;
另外一个味很特殊,很多凉血药除了苦味、甘味以外,经常加上咸味,这个咸味与咸能软、能下没有关系,是后人对于五味理论的一种发展。这样的发展出自咸入血之说,因为这类药是入血分的,所以不少凉血药加上了咸味。
其实这与五行学说有关,咸是水的味,血与心有关,血是红的,心是属火,在五行当中水是能够克火的,凉血药是治疗血分的热,有水能克火的特点,就加上这个味。
温病学派非常看重这一点,《温病学》里面,治疗热入营血,他不讲清热凉血,而说治以咸寒。其实换一句话就是使用清热凉血的方法,或是这类的方药。
我们在讲清热泻火药的时候说,温病学家强调的是治以甘寒,强调甘能生津,石膏、知母、竹叶、天花粉、芦根,都是甘寒的药,就用甘寒来代表清气分热,用咸寒来代表清热凉血。温病学的一些原著,或者是一些方剂,都有这样的提法。
清热凉血药的归经,很有规律,都是归心经和肝经,这是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心主血脉,肝藏血,所以心、肝两脏,与血分的关系最密切,当然中医还有脾能生血,脾能统血,那是脾气的作用,不太直接,直接的是心或肝。大家注意,中药凡是有与血分有关的功效,都是归心、肝两经的,包括止血药、活血化瘀药、补血药。我们之前学到桑叶、黄芩、栀子都有止血的作用,如果你在它的归经里面写上心、肝,原则上是对的,但是有的药因为归经太多,所以就省略掉了。清热凉血药都是沉降的,没有*性的,这是关于性能特点的五个方面。清热凉血药在清热的药中,很多都能够养阴。养阴的药,一般都有滋腻性。对有湿热、大便溏泄、脾胃不好的人都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原则上都不宜使用,或要慎重地使用。其中生地的滋腻性是这类药中最强的,其次是玄参。
水牛角《名医别录》
药性:苦,寒。归心、肝经。功效:清热凉血,解*,定惊。
《名医别录》:疗时气寒热头痛。
《日华子本草》:治热*风并壮热。《陆川本草》:凉血,解*,止橱。治热病昏迷。麻痘斑疹。吐血蛆血,血热尿赤。
水牛角的第一个功效是清热凉血,同时也有直接的止血作用。用在温热病的营分证、血分证和一般内科病的血热妄行,都是可以用的。
但是在温热病的营分阶段,水牛角又是一个清热泻火的药,也有明显的退热作用,类似于石膏、知母这一类药。所以在气分阶段,热邪热*很盛的时候,它能清热解*、清热泻火,尤其是能清心热。
第二个功效,泻火解*包括清热泻火、清热解*,这与黄连、黄芩这组药功效的表述是一样的。
另外还有安神定惊,是安定心神,且略有点息风止痉之力,对于痉挛抽搐也有一定的作用。
温热病用水牛角,往往是综合利用,如果是在气分阶段,当热*、心热很盛的时候,会出现神昏谵语,这个时候,犀角是清热泻火、清热解*,加上清心安神共同发挥作用。
如果到了营分的阶段,那它发挥的是凉血、解*的作用。如果在血分的阶段,它还能发挥止血的作用。
不管是在气分阶段、营分阶段或者是血分阶段,出现了痉挛抽搐、肝风内动,它都可以制止痉挛抽搐,所以它在温热病中是一个很有名的药。
水牛角的浓缩粉,经过了提取,含量比较高,用量也会降低,如果没有这样的浓缩粉,直接使用牛角,把它刨成很薄的一片,煎煮的时间要久,效果才会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