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起中国牡丹第一城的情况,答案几乎全部在洛阳。“牡丹开得时节动,春风送暖入屠苏。无疑,“洛阳地脉花最相宜,牡丹尤天下奇花”,在无数文人诗词流传下,洛阳已成为牡丹代称。
可如果换一种问法的话,请问“中国牡丹之都”在哪?
"你知道中国的牡丹是怎样栽培出来的吗?""你能说出菏泽人是谁吗?"……这是近日在菏泽市牡丹区举办的全国首届牡丹文化节上出现的一幕情景。几乎每个人都有回答错误的时候,也许只有菏泽人能够回答正确的问题,因为回答恰恰是菏泽的。
怪就怪在给人的感觉应该在洛阳吧,咋就成菏泽啦。为此,笔者特意找了一下材料,结果是回答得千真万确。菏泽市地处鲁西南黄河故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牡丹之乡”的美誉。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这个曾经有着辉煌历史的地方,却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年3月,经中国花卉协会批准。
正式把菏泽定为中国牡丹之都。
洛阳也具备了获得这一称号的条件,其先决条件就是不具备菏泽条件。"牡丹花开时节,洛阳人不远千里来".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洛阳与菏泽在经济和文化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虽皆以牡丹着称,然其区别仍甚大。
洛阳是一个充满了人文气息的城市。关于牡丹的诗词名句几乎全部与洛阳有关。如白居易的《与元九书》中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遍览山川的李白曾写过:“观花东陌惊洛阳人“的佳句;"恃才傲物才人徐渭”何名盛美花?"谓洛阳无双。
洛阳牡丹成名甚早,起于隋、兴于唐、甲于宋、
唐宋时期是诗词文化的繁荣期,无数文人把天马行空之才赐予洛阳牡丹,创造出“惟有牡丹真国香,花季动人心弦”的盛景。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疑是地上霜。广寒山雨欲来风满楼。以今天看来,洛阳牡丹在那个年代算是顶流了,有谁愿意蹭呢。
据载于《全唐诗》的《全唐诗》仅有50名文人咏叹牡丹的诗余首,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理论专着和专业牡丹花师,洛阳城内遍植牡丹花成为我国牡丹栽培的第一个中心。
洛阳人都喜欢牡丹,唐宋时期观赏牡丹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文化之一,宋朝就有洛阳牡丹甲于天下之说。
说来也巧自明代起中国牡丹中心始移至山东曹州即今菏泽。
明代万历时期官员对本地栽培牡丹的繁盛景象有过描述:“曹南沿途,方圆数百里,清香迎鼻。盖家圃畦皆栽,若菜若果。"
曹州人种牡丹之积极性并不比唐代洛阳低,以致于达到菜园蔬菜一样广。在当时,人们把这种植物叫做“牡丹”、“芍药”、“丹桂”等,是一种非常名贵的花卉,被称为“花中之王”。据《曹南牡丹谱》记载:“至明,则曹南牡丹甲于海内”。
菏泽于是代替洛阳,成为“牡丹第一城”。
菏泽牡丹最突出的特色就是专业性较强
有当前全球最大牡丹繁育,种植基地——洛阳众多珍稀品种从菏泽汲取。“洛阳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牡丹花市第一城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依靠了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洛阳市市长王振义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第二点,以栽培牡丹为龙头的产业链在全国范围内一样位居前列,在洛阳并没有做到。
正因为如此,中国花卉协会将“中国牡丹之都”这一雅号归菏泽。的确,作为我国传统四大名花之一的牡丹花,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花卉品种。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对牡丹情有独钟。只不过菏泽牡丹很少有名句传世,在推广中处于自然不利地位,但洛阳却以千年古都之福,声名远扬,成为牡丹城之同义词。
从真正的游客人数来看,菏泽也不能和洛阳同日而语。1月7日,由中国花协主办的“年全国花卉博览会”在河南省洛阳市开幕。据悉,这次大会将向全世界展示我国丰富多彩的名贵药材资源和悠久灿烂的中医药文化。洛阳年年牡丹花会人头攒动,这是因为游人在观赏牡丹之余,还可以随意观赏龙门石窟和白马寺这些古迹,这一优势非菏泽所能企及。
但话说回来,牡丹做为国花其雍容华贵并非哪个城市所能独得,洛阳以文化输出,菏泽以产品输出。两市要携起手来,把牡丹文化传播到全国、走向世界,这就是双赢。
借用一首打油诗概括之:洛阳牡丹甲天下、菏泽芍药艳丽夺目、两仙莫争天下、西施貂蝉各有千秋、并驾齐驱共同成长、走出去扬名天下。
作者简介林清鹿是著名旅行家和旅行体验师,他于山高水长间历练着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