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牡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人吃豆古已有之但贵州这个地方居然把豆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众所周知,大豆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生活中我们常吃大豆加工的各种食物。但你能具体说说大豆起源于哪个国家?有哪些独特的营养成分?能加工的哪些豆制品?这些问题深究起来恐怕有些难度。

今日百家,黔客君斗胆,以考古发掘为参考,《诗经》等文献资料为史料,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为例,说说中国人如何把豆吃“绝”了!

中国人吃豆古已有之

大豆是起源于中国的古老作物,已经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大豆作为中华农业文明的重要基因、食物原料的重要来源之一,经历了从野生到栽培、从主食到副食品的发展过程。

一、春秋以前:大豆从野生到人工栽培

我们通常所说的大豆,是由野生大豆逐渐进化发展而来的栽培品种。年通过开展对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发掘和浮选工作,在10个遗迹单位中获得了距今约~年的共个野生大豆遗存,可以说中国野生大豆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品种资源丰富、地理分布广。勤劳智慧的古代先民们经过不断的采集和驯化,在世界上最早培育出了大豆栽培品种。

“艺之荏菽,荏菽旆旆。”——《诗经·大雅·生民》“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诗经·小雅·小宛》“岁聿云莫,采萧获菽。”——《诗经·小雅·小明》“黍稷重穋,禾麻菽麦。”——《诗经·豳风·七月》

大豆古时称为“菽”,在先秦文献《诗经》中曾多次被提及,《诗经》中“采菽”指采集野生或半野生大豆种子,“获菽”是收获栽培大豆,应该说西周时代人们习惯于既采集又栽培大豆,仍处于从野生大豆驯化为栽培大豆的初期阶段。到春秋时期,黍和稷仍是当时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而大豆位列日常大田作物之一。

二、战国到秦汉:大豆作为“主食”时代

“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管子·重令》“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尽心章句上》“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礼记·檀弓下》

进入战国时期,中国粮食作物的种类虽然与以前相比变化不大,但主要作物的地位发生了较大改变,“五谷”之一的大豆快速上升到主食地位,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主要农作物和粮食来源。一直以来“黍稷为主”的主粮构成已经转变为“粟菽并重”,在君主治国和百姓民生问题上,都提到了需要有充足的主粮菽为前提,作为国家安危的保障,大豆是普通百姓的主粮,在农业种植和生产中得到重视。这一时期大豆作为主食的加工和食用方法较为简单,基本是水煮豆子后当作豆饭、豆粥食用。《礼记》中“啜菽”即为喝豆粥。

“肥酡浓甘脆,非不美也,然民有糟糠菽粟不接于口者,则明主弗甘也。”——西汉《淮南子·主术训》

到了秦汉时期大豆仍是较为重要的粮食作物,秦二世下令“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藁”以满足兵丁的口粮。然而,随着粟和麦主食地位的上升,大豆的种植面积开始有所下降,据记载,到汉武帝时代,大豆在农作物中的种植比例已由战国时期的25%降到8%左右,而种植范围已逐渐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发展,西自四川,东至长江三角洲,北起河北、内蒙古,南到浙江。

“贫人则夏被褐带索,含菽饮水以充肠,以支暑热。”——西汉《淮南子·齐俗训》“己货之户曰大豆,为下物。”——东汉《越绝书·越绝计倪内经》

到了西汉后期,大豆作为主粮的地位已有所下降。东汉时期,主要是作为荒年或贫苦人民食用的主要粮食。

三、汉代至清代:大豆由主食变副食

自汉代开始,伴随着中国农业技术的迅猛发展,北方旱地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和南方水田农业技术相继成熟,大豆选种育种、防旱保墒、作物轮作等栽培技术也有很大进步,大豆种植范围也从最初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进一步扩展到基本遍布全国。但与之相反的是,大豆在主粮系统中的地位则呈下降的趋势,粟、麦、稻、玉米等作物先后发展成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大豆则逐渐退出了人们的主食选择,转向副食品加工制作方向发展。

大豆独特的营养价值

大豆被誉为“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绿色的牛乳”,是人们常吃的十余种豆类中营养价值最高的一类,它有4个无可比拟的营养价值:

一、所有植物性食物中,只有大豆蛋白可以和肉、鱼及蛋等动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质相媲美,被称为“优质”蛋白。

二、动物性食物虽然能补充优质蛋白,但却带来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大豆中的脂肪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富含的卵磷脂还有助于血管壁上的胆固醇代谢,预防血管硬化。

三、大豆富含钙质,每克大豆中含有钙毫克左右,其钙含量是小麦粉的6倍,稻米的15倍,猪肉的30倍。

四、大豆含多种保健因子,例如异黄酮、植物固醇等,深加工后还能产生分离蛋白、卵磷脂等产品,对于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维护健康有重要作用。

大豆加工豆制品简史

“大苦咸酸,辛甘行些。”——《楚辞·招魂》

大豆作为副食品的加工和食用在战国到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战国时已经制作出豆豉,《楚辞》中“大苦”就是指豆豉。

而关于豆腐,有研究认为,最早是在西汉时期由淮南王刘安发明;魏晋南北朝以后,豆制品的加工进一步向多样化发展,中国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中就有详细的关于豆豉、豆酱的加工制作流程记载,可见当时人们已经积累并掌握了一定的豆制品加工和发酵技术。隋唐宋元时期,大豆种植范围已基本遍布全国,大豆制品的品种也逐渐丰富起来。

“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宋)陶谷《清异录》“豆油煎豆腐,有味。”——(宋)苏轼《物类相感志》

到了宋代,豆腐开始更为广泛地被人们食用,根据苏轼记载,大豆也开始用来榨油。宋末元初周密的《南宋市肆记》中记有在市场上出售的豆团、豆芽、豆粥、豆糕等豆制品。到了明清时期,大豆各项栽培和加工技术进一步完,豆豉、豆腐、豆酱、豆油、豆浆、腐乳、腐竹等多种豆制品都有了新的发展,并受到社会大众的接受和欢迎。

中国把豆吃“绝”的典型代表:贵州大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吃大豆有一方特色,中国地域广阔,东南西北大豆加工方式各不相同,但都能把大豆吃出“绝”样,在这里长歌君不一一列举,仅以贵州省大方县为例,说说大方人如何把大豆吃“绝”了!

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依托独特的山水和高原温暖湿润的自然气候环境,盛产蛋白质含量居全省之首的优质大豆,给豆制品的制作加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勤劳的大方人将优质大豆原料,经过大豆浸泡、磨浆、过滤、煮沸、酸汤点制、凝固、挤压成型、布帕包扎、压榨水分、炭火烘烤、发酵等10余道历史悠久的制作工序,将大豆加工豆腐、豆干、豆棒、豆豉、豆腐皮、豆腐丝、腐竹等10余个豆制品系列产品。

大方豆制品每个系列产品又自成系列,如豆腐有白豆腐、菜豆腐、连渣闹、骟鸡豆腐、牡丹花豆腐、糍粑豆干、血豆腐等;豆干有白豆干、臭豆干、荞灰豆干、碱水豆干、烟熏豆干等;豆棒有根豆棒、片豆棒等;豆豉有干豆豉、水豆豉和豆豉粑等;豆腐皮有干豆腐皮和湿豆腐皮等;豆腐丝有粗豆腐丝和细豆腐丝;腐竹有白腐竹、黑腐竹、腐竹片和腐竹丝等。以及豆腐乳、豆干火锅、豆豉辣椒等延伸产品。

纯粹以豆制品为主要食材的“大方素席”远近闻名,而以豆制品为主开发的地方特色菜肴则多达百道以上。

大方县的豆制品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吃法多样,富有特色。

如有质地酥嫩润滑、组织紧、柔而有韧性等特点的大方臭豆干,吃法就有炒、烤、烙、炸、煮等;在烙锅摊上,烙好或炭火烘烤后的臭豆干颜色微黄,佐之以辣椒面、胡椒面、花椒面、盐巴、味精等配制的特色佐料食用,令人口齿生香,食之清爽适口,回味无穷,且易于保存。

年,大方豆棒被列为“贵州省传统名特食品”;年,中国食品流通协会授予大方县“中国豆制品之乡”的荣誉称号;年,大方豆制品制作工艺被列为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

1.朱熹(注).诗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3月.

2.李山译注.管子[M].北京:中华书局,.

3.鲁同群注评.礼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

4.(西汉)刘安等着,(汉)高诱注.淮南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东汉)袁康,吴平.越绝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6.王承略,李笑岩,译注.楚辞[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7.郭文韬.中国大豆栽培史[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图片制作者的辛勤付出,若有侵权,请联系黔客君删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