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牡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绚艳悦目,随妆露色髹漆雕剔的大简与至 [复制链接]

1#

漆之历史,源远流长。其色沉稳内敛,自夏商至明清从未间断,随着历朝历代国力的兴衰而起伏,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皆是漆器制作的高峰。千文万华,朱乌黄绿。有彩漆炫目,亦有清雅素髹。从描绘勾勒,到雕锦镂华。近日,香港保利以一件“剔彩灵芝云龙纹折沿盘”刷新漆器纪录,令人振奋。是次北京保利以四件雕漆剔彩佳品,诚邀广大藏友游历在漆器的大美之中。

元剔彩孔雀牡丹纹大捧盒

D:39.3cm

备注:日本关西重要茶道家族旧藏

出版:保利艺术研究院编,《保利拍卖十五周年精品集·古董珍玩卷(下)》,编号,北京,文物出版社,年

捧盒造型周正饱满,通体剔刻纹饰,布局繁复,但层次分明。盖盒中间为满底孔雀牡丹纹,在不厚的浮雕层面上宛转用刀,刻出多层次的孔雀纹和牡丹纹,色泽分明,自底漆至最上层可见赭、黄、朱、黑多种漆色,是南宋元初漆器剔刻的特殊技法,甚至于叶背、叶面层迭相拥,画面繁华富贵。但见花团锦簇间两只黑漆孔雀相对而舞,一立于黑色山石之上,引颈振翅,似在啼鸣,另一在空中回首顾盼,似与其回应,二者体态舒展,状物有神,周围红漆做花,黑漆做蕊,细节层次丰富,边角打磨圆润,技艺极为精湛,孔雀与牡丹的造型布局与同时期青花瓷器纹饰可相参照。颇具特色的还有捧盒的侧面缠枝莲花与口沿的卷草纹,均是元代常用的特色纹饰,亦可作为断代依据。

雕漆工艺是在成型的器胎上层层髹漆,且每髹一层均需令其自然凝结之后方可再髹,直到达到所需厚度之后,再雕以花纹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工艺技术。其中剔彩工艺更可以堪称雕漆艺术品中最为繁复,制作成本一个类别。根据明代黄成编撰的《髹饰录》记载,剔彩是分层髹饰不同颜色的漆层,最后再以分层取色的方法刻以花纹图案,从而达到各种色彩间有的一种特殊工艺。剔彩对雕漆工匠的设计、手法、心智等等都有极高的要求,一件精美的剔彩作品,往往需要经过做胎、髹漆、雕刻、打磨等很多任务工序,历时一年或更长的时间方可完成,因此可见其弥足珍贵的艺术价值,其中元代剔彩器物更为罕见,此件体量较大,纹饰复杂,甚是可贵。

明嘉靖剔彩灵芝寿字龙纹盖盒

“大明嘉靖年制”款

D:24cm

备注:日本山形县蟹仙洞博物旧藏

出版:1.日本文样研究会、荒川浩和编著《蟹仙洞藏雕漆》,57号,昭和四十九年五月;

2.德川美术馆、根津美术馆编《雕漆》,号,昭和五十九年十月

明朝建立以后,由于的喜爱及对外赏赐的需要等原因,剔红漆器得到了较快发展。据文献记载,明初漆器作坊设于北京果园厂,后人习惯将明代宫廷漆器称为“厂器”。宣德朝以后,剔红漆器的制作陷入低潮,但到了嘉靖时期,又再次繁荣起来,这一时期的剔红作品相比于明初,其刀工更为大气,锋芒毕露,不拘小节。本品即是嘉靖朝剔红器物的典型代表,无论其漆色、刀法或纹饰均代表了当时制漆工艺的水平,且带有嘉靖本朝款识,珍惜异常,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日本文样研究会、荒川浩和编著《蟹仙洞藏雕漆》,57号,昭和四十九年五

德川美术馆、根津美术馆编《雕漆》,号昭和五十九年十月

嘉靖、万历时的雕漆,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崇尚繁缛细腻、工巧华丽的新特点,构图谨严抑敛。此盖盒呈圆形,菱花口,平顶,圈足,此盒样式自明初永乐时期既有,如清宫旧藏的“明永乐剔红抚琴图八方盒”,本品则为菱花形。整器通体剔彩备红、绿、黄三色,盖面中央雕一红龙腾飞于灵芝之中,龙双眼圆睁,须发飘扬,双手高举“寿”字在顶,身旁灵芝花叶围绕。盒盖外侧及盒身下腹近足处,各有八开光,雕饰花果纹,红花绿叶,折枝牡丹与寿桃纹相间分布;盖、身近口沿处,皆剔雕一周缠枝灵芝纹,足墙饰回锦纹一周。盒内和底均髹红漆,盒底中央刀刻填金“大明嘉靖年制”楷书直款,字体端庄工整。此盒纹饰生动吉祥,以剔彩之法表现红花绿叶,具有彩色浮雕的效果,具明嘉靖朝雕漆的明显特征。

蟹仙洞博物馆陈列室

蟹仙洞博物馆

蟹仙洞博物馆坐落于日本上山市山形县,由生丝企业家长谷川贤三先生(MrKenzoHasegawa,-)创建。在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长谷川先生专注于收藏日本刀具,直至今天,博物馆仍以收藏精美的日本刀和刀饰而出名。他的兄弟、收藏家井上昭―先生(MrShouichiInoue)对于中国和日本陶瓷收藏之博物馆的建立,及他侄子井上昌平先生(MrshouheiInoue)的建议,同时启发了长谷川先生在年建立自己的博物馆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