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宴聚出联斗酒,上联“李太白”难倒众人,年后才有人接对。:“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国人好酒,有几千年的历史,因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酒文化。作为礼仪之邦下的国人,因时代与地域的不同,酒桌上的规矩也是多如牛毛。酒桌文化甚至还影响到历史进程,比如项羽的鸿门宴,因他的一念之仁,结果丢掉了大好江山。
除了这样的血腥外,酒桌上多是以温馨、祥和为主的,比如晋代的那场“曲水流觞”的酒局,羲之就让为后世留下了的书法神作《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晋代贵族、会稽内史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人在兰亭修禊,修禊是源于周代的一种古老习俗,即农历三月上旬“巳日”这一天(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叫做“修褉”。修禊后,又趁兴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大家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诗成后,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羲之也因之被人尊为“书圣”。
这样的高雅情趣,只有贵族们才能享受,普通人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是,举杯狂饮的事,古人是干不出来的,至少,得有酒令助兴。古代的酒令都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不像现在,男人们一上酒桌,不是拼酒,就是猜拳:哥俩好、一定亲、三心照、四季财、五魁首、六六顺、七个巧、八匹马、九长有、十全满、宝锭锤……各地叫法虽然各异,但是道理却是相通的——愿赌服输。
其实,古人的酒令花样多着的。文人雅士与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自然大不相同。文人雅士常用对诗或对对联、猜字或猜谜等,明代学者朱彝尊就深谙此道。
朱彝尊,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藏书家之一。
传其幼时即善对,有一天,他的塾师举“瓜”使属对,朱应声曰“后稷”。塾师怒其不伦,而心服其对之巧。康熙十八年(年),朱彝尊进京应考,在京师时,与人会饮,为助酒兴,他们玩了一种新酒令,在座诸生各举古人男女成对者为酒令:
如“无咎”对“莫愁”(无咎为北宋时期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晁补之,莫愁为古乐府中所传女子,善歌谣)。
“灌夫”对“漂母”(灌夫,颍川郡颍阴人,西汉时期官员,本姓张,因父亲张孟曾为颍阴侯灌婴家臣,赐姓灌。曾为代国宰相、淮阳太守、太仆等职。灌夫尚游侠,家产数千万,食客每日数十百人,横暴颍川郡。他交好魏其侯窦婴,后来在丞相田蚡的婚宴上,因田蚡、程不识和灌婴本家的灌贤看不起他与窦婴,灌夫痛骂诸人,因此论不敬之罪,被斩杀,更因族人横暴被灭族。漂母是《史记·淮阴侯列传》中一个漂洗丝絮的老妇人,在韩信最落魄的时候,就把自己带的饭给韩信吃。韩信发达后,酬以千金)。
有酒之处,哪能少了自号“酒中仙”的李白呢?其后,有人就以“太白”出对,朱老师对之以“小青”。太白即唐代诗人李白(李白字太白),小青为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的结拜妹妹青蛇精。
这时,场中有人又借“太白”出对,只不过加上了姓氏,称“李太白”,众人一时语塞,无以为对。直多年后,有人才以影视演员“左小青”应对,这才解了古人之“惑”。
也许是当时的学子们太过紧张,一时没想到史上还有个人名可对,那就是明初怨女“冯小青”。
冯小青本名玄玄,明代万历年间南直隶扬州(今属江苏)人。后来嫁作杭州富家公子冯生为妾。因讳与夫同姓,仅以字称,世人呼之为“小青”。冯小青工诗词,解音律。但是,这样一位年轻又多才的女子,为冯生的大妇所妒,被赶出家门,徙居孤山别业。
冯小青的新住处靠近当年宋代处士林和靖隐居的地方,附近有一大片的古梅林。梅花虽已开过,却仍能唤起小青无边的遐思,并留下了一组顾影自怜的悲愁诗,其中之一曰: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小青的不幸遭遇引起人们的广泛同情,她的亲戚劝其改嫁,小青不从,结果凄怨成疾。自知时日无多的小青,命画师给自己画像。
画成之日,就是她生命将尽之时。她每日与自己的画像为伴,那情神真是顾影自怜、形影相吊,为此,她在自画像上以留下一首令人动容的悲情诗:
新妆竟与画图争,知是昭阳第几名?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诗成不久,所遇非人的冯小青,即香消玉殒、撒手人寰,年仅十八岁。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