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牡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帝王中堪称书画双绝,因误国而背负骂名 [复制链接]

1#
赵佶(-年),涿州人,神宗第十一子,先后被封为遂宁、端,元符三年(年)即帝位,庙号徽宗,为宋朝第八位皇帝,在位26年,是历的皇帝书画家,曾命人编撰《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及《宣和博古图》、《大观帖》等。宋徽宗赵佶宋徽宗天分很高,擅长诗词、工于书画、精赏鉴,其绘画人物、花鸟、山水皆精。他的书法早年临摹薛稷、黄庭坚,后期融合各书法家之长,的“瘦金书”别具一格,结字至瘦,顿挫有致,刚劲强健,如屈铁断金,有骨感美,字形夸张,似铁画银勾,线条丰腴,瘦硬却不失其肉。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徽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意态天成,非可以形迹求也。”他传世的书法作品很多,有《千字文》、《欲借、风霜二诗帖》、《闰中秋月诗帖》、《恭事方丘敕》、《秾芳诗帖》等楷、行、草各种书法作品皆流于后世。宋徽宗赵佶宋徽宗绘画多以花鸟、人物、山水为题材。他的花鸟画精致、生动传神,以极其严谨的创作态度,既从形象上充分掌握了对象的生长规律,且以特有的笔调活灵活现地传达出对象的精神特质,达到了高度成熟的艺术化境。《广川画跋》称其无论山水、花鸟、人物,都能“寓物赋形,随意以得,笔驱造化,发于毫端,万物各得全其生理”。其传世画作有《御鹰图》、《祥龙石图》、《瑞鹤图》、《五色鹦鹉图》、《芙蓉锦鸡图》、《听琴图》等。《欲借风霜二诗帖》《欲借、风霜二诗帖》,纸,楷书,纵33.2cm,横63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该诗帖是由两首七言与五言律诗合并而成,推测可能是宋徽宗廿九岁()时所作,是展现了宋徽宗“瘦金书”神采的精品之一。帖中字体细瘦、挺拔,笔划舒展、遒丽,通幅精神。《题欧阳询张翰帖后跋》《题欧阳询张翰帖后跋》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张翰帖》也称《季鹰帖》,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作品,记述张翰故事。宋徽宗评此帖: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并指出欧阳询“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庭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恭事方丘敕》(局部)《恭事方丘敕》,行书,纵39.9cm,横.7cm,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质地为五幅不同颜色,均描有金花凤的罗绢,又名《方丘礼戍答妃嫔起居敕》、《方丘季享敕》。释文:朕肆求盛典。恭事方丘。驰清跸以惟寅。奉黄琮而致恪。爰即一阴之始。式陈三献之仪。乃顾嫔嫱。不忘协赞。宜加宠锡。以示眷怀。迄用有成。用宏兹贲。故兹诏示。想宜知悉。十三日。敕。《秾芳诗帖》《秾芳诗帖》,绢本,楷书,纵27.2cm,横.9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大字楷书,每行二字,共20行。书法结体潇洒,笔致劲健,为赵佶“瘦金书”代表作。清代陈邦彦曾跋《秾芳诗帖》:“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草书千字文》《草书千字文》,纸本,草书,纵31.5cm,横cm,现藏于辽宁博物馆,是宋徽宗传世的狂草作品。作于年,写在一张整幅描金云龙笺上,长3丈,无一接缝。为赵佶四十岁时的精意作品,笔势奔放流畅,变幻莫测,一气呵成,颇为壮观。《楷书千字文》《楷书千字文》,素笺本,纵30.9cm,横.1cm,楷书,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朱丝界栏,字大寸许,每行十字,前后百行。此卷原为清宫旧藏,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是宋徽宗在年所作,书法的落款为“崇宁甲申岁宣和殿书赐童贯”,是宋徽宗赐给北宋权宦童贯的。此卷赵佶以其个人风格之瘦金体书写,整体匀整峭拔,筋骨挺劲,清爽润朗,飘逸灵动,正所谓铁画银钩。此种书体取法唐代薛稷、薛曜,把楷书中瘦劲一路发挥到了,带有很强的装饰性,成为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一种书体。《牡丹诗帖》《牡丹诗帖》,纸本墨笔,纵34.8cm,横53.3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楷书《牡丹诗帖》是宋徽宗赵佶后期的诗兼书法作品,内容主要是赞颂牡丹花,作品用赵佶独特的“瘦金体”写成,华丽富贵,疏密自然,用笔洒脱,线条粗细有致,笔势圆转流畅,参差错落,一气呵成,表现出了作者高度的艺术修养,是难得的精品。《闰中秋月诗帖》《闰中秋月诗帖》,楷书,纸本,横44.5cm,纵35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为“瘦金体”的典型作品之一,用笔劲健挺拔又不失妩媚,加之紧密而婀娜的结体,不但衬托出诗句本身的意境,也让人体会到浓艳而优雅的气氛。笔画带过之处,如游丝行空,缠绵飘逸,是“瘦金书”中偏于柔美的风格,在宋徽宗的书法作品中堪称代表。《临唐怀素圣母帖》局部《临唐怀素圣母帖》是现存宋徽宗流落民间最长的草书手卷,是他临唐怀素圣母帖,从中可见宋徽宗行草也有极高的功力。据史料记载,长卷后附有自跋:朕观怀素之书,有飞动之势,若悬岩坠石,惊电遣统,珍重珍重。怀素草书。世贞评说:素师诸帖皆遒瘦而露骨,此书独匀稳清熟,妙不可言。《题李白上阳台帖》《题李白上阳台帖》(拼接),楷书,纸本,纵28.5cm,横38.1cm,早期风格,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阳台帖》是李白传世的书迹,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题签:“唐李太白上陽臺”一行。后纸有宋徽宗赵佶题跋。皆为瘦金书,极其工整秀雅,可见徽宗对李白书迹之膜拜。《夏日诗帖》《夏日诗帖》,楷书,纸本,纵33.7cm,横44.2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夏日诗帖》书于政和年间,流传九百余年,至今保存完好,是经典瘦金名帖代表作。《蔡行敕卷》局部《蔡行敕卷》,金笺纸,纵35.5cm,横.6cm,现藏于辽宁博物馆。此卷是一道圣旨,书于至年宣和年间,是宋徽宗不准蔡行辞去领殿中省之职所颁的敕书。以精美的金笺纸书就,是少见的徽宗行书作品,颇有瘦金意味,行间布白疏朗得体,笔划纤细,写来墨韵流畅,潇洒清劲,有如飘藤荡柳之势,具有瘦而劲,秀而润的艺术效果。《瑞鹤图》题字《瑞鹤图》,绢本设色,纵51cm,横.2cm,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是宋徽宗赵佶30岁时作品,是公认的宋徽宗存世工笔写实类花鸟画真迹,为存世绝少的宋徽宗“御笔画”,右图左书,设色绘彩云弥漫的天空中现出一座宫殿的屋顶及斗拱,十八只丹顶鹤飞翔于宫殿上空,另有二鹤立于殿脊鸱尾上。赋色浓艳,界画工整。画后瘦金书题诗并记,有“天下一人”签押及“御书”印,其书风,健笔开张,挺劲爽利,侧峰如兰竹,媚丽之气溢出字里行间。从形制看此卷或为散佚的赵佶《宣和睿览册》之一。卷后有元来复跋,曾经《石渠宝笈续编》、《石渠随笔》著录。《五色鹦鹉图》题字《五色鹦鹉图》《五色鹦鹉图》,纸本重彩,纵53.3cm,横.1cm,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传为宋徽宗赵佶所作。是为纪念他在宫廷御园中所见的五色鹦鹉,将这只异国珍禽作了精致的描绘,旁以瘦金体书加上颂辞,为一赋一诗。落款有一部分虽已脱落,但仍认得出来。《五色鹦鹉图》流传有绪,幅上的“天历之宝”玺表明它为元内府所有,明末归戴明说,清初属宋犖,后入清乾隆、嘉庆皇帝内府,全卷为乾隆内府重裱。重裱时,徽宗的题诗被移到了前面。《蜡梅山禽轴》题字《蜡梅山禽轴》《蜡梅山禽轴》,绢本设色,轴,纵82.8厘米横52.8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画一株腊梅枝干略弯而劲挺直往上伸,极富弹性,互相交错而有变化。枝头几点黄梅开放,腊梅枝头上的一对山雀相互依偎均向着左侧画面,将观者视线引向画外。刻画工整细致,富有生活情趣。腊梅枝干以劲细墨笔钩勒,再用水墨渲染;山雀、萱草均用水墨画出。笔墨的细粗、干湿配合协调和谐。左下有画家以瘦金书的题诗一首:“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祥龙石图》题字《祥龙石图》《祥龙石图》,绢本,设色,纵53.8cm,横.5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卷分左右两部分,右部画宫苑中一珍奇石头“祥龙石”,左部为赵佶以“瘦金书”所写的题记、题诗。徽宗皇帝以细劲线条勾勒玲珑剔透奇石的轮廓和纹理,并施水墨层层渍染,表现出石的坚硬和湿润的质感,显得一丝不苟。而作为皇帝的画家之所以对描绘“祥龙石”如此感兴趣,则如题诗所说,是因为“彼美蜿蜒势若龙,挺然为瑞独称雄”。作品具有“瑞应”的象征寓意。《芙蓉锦鸡图》题字《芙蓉锦鸡图》《芙蓉锦鸡图》,楷书,轴,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芙蓉锦鸡图》是我国经典传世名画之一。此画作曾是宋以后历代皇帝珍爱的藏品,画上的收藏印有“万历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显示该画的巨大价值。本幅画的右上方宋徽宗赵佶以瘦金体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右下书款“宣和殿御制并书”,并书草押书“天下一人”。《题唐十八学士图卷》《唐十八学士图》局部《题唐十八学士图卷》,绢本,纵29.4cm,横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宋徽宗《十八学士图》画面为典型的文人酬应,内容包括游园、赋诗、奏乐、宴饮,戏马、观鹤,气氛热闹欢愉。画面人物、亭台、器物、笔致细腻,树石、溪山典丽妍雅。画卷首隔水,赵佶用瘦金体题“唐十八学士图”,拖尾跋文分别为赵佶瘦金体自题文字和重臣蔡京书跋《十八学士图》。引首为清高宗乾隆行书跋文。《听琴图》《听琴图》绢本设色,纵.2cm,横51.3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听琴图》构图简洁,用笔稍劲健刻露。也可以说是他的自画像,两位听琴的官员中,穿红袍的是宰相蔡京。画卷的顶端有蔡京的题诗。四周苍松耸立,枝干盘回虬劲,藤条缠绕而上;翠竹萧疏,枝叶繁茂,迎风摇曳,风姿绰约。嶙峋怪石上点缀的名贵花卉,与几案上徐徐升起的袅袅烟影相应成趣,既风流萧逸又意境优美,加上严谨工丽的笔墨和妍丽清雅的赋色,使此画呈现出一派古雅、高贵的风格。《梅竹聚禽图》《梅竹聚禽图》,绢本设色,纵.4cm,横.4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梅竹聚禽图》画的是郊区一景。在轻风徐来时,画家以生动写实,或是多转折、或是流畅的笔法,描绘出梅、竹、荆棘和坡石小草的自然型态,以及栖息其间的绿鸠、楔尾伯劳和鹌鹑,这属于静态的一面;但同时在写生之外,更运用匠心,安排各植物的枝干,弯曲成多道弧线,添加了律动的感觉。而不论静与动,又都在画面上凝结於一剎那间,呈现出一份寧静安详的气氛,是典型表现宋代绘画特色的作品之一。于非闇临赵佶《御鹰图》之一宋徽宗赵佶的《御鹰图》传世的有两幅,一幅为架上白鹰,画上有蔡京长跋,现已流失海外,在私人藏家手中;另一幅为系于太湖石上的白鹰,画上有柯九思长跋,由于至今没有任何出版物刊印过,是毁是存已不知去向,目前只能从于非闇临摹作品上窥见原作的风采。关于两幅《御鹰图》的相关信息,还是从这张摹品的题字上获得。于非闇临赵佶《御鹰图》之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